黑白照片记录了大陆首家获得营业执照的台资企业——福建省漳州市诏正水产联合公司的授牌仪式;工业机器人、3D摄影机等颇具科技含量的产品,见证着台企转型升级的努力……台商参与大陆改革开放的历程,在正于此间举行的“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上生动展现出来,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改革开放进程中,活跃着台湾同胞的身影。广大台商掀起一波波“大陆投资热”,成为大陆经济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次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进行经济交流”。当时,台湾岛内人力、土地等成本逐步高涨,劳动密集型产业亟待转移。受改革开放政策感召,80年代初,一些台商开始将目光投向大陆。
作为诏正水产联合公司创办者,台商张正光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大型展览“港澳台侨助力改革开放”板块上的一张老照片,定格下历史性的一刻:年约50岁的他面带微笑,和大陆伙伴何济寿一同扶着公司招牌。
当时,张正光在香港开办公司,并想在大陆沿海尝试鳗鱼养殖。1979年,经人介绍,张正光到诏安考察。他发现西山农场野生鳗鱼资源丰富,核算效益后决定与其签订协议,联合创办诏正水产公司。
1980年1月,公司成立,并于次年7月领到营业执照,由张正光担任总经理,西山农场场长何济寿担任董事长。“当时没有先例,他的资金得通过香港汇过来。”何济寿回忆说。
张正光的到来为公司增添了新气象:他从台湾、日本等地聘请了一些技术员,又通过香港购买了饲料搅拌机、增氧机、浮标等设备。“在管理运作上他也有一套,周边的漳浦县、东山县等地都有人来参观。”何济寿说。
公司一度经营得比较顺利,但由于吃不透市场等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过,这一尝试促进了闽台渔业合作。在张正光之后,越来越多台商来大陆投资。
198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为台商投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并予以优惠与便利,促成了台商赴大陆投资的第一波热潮。
在大陆方面的关心、支持下,随着两岸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扩大,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规模持续增长、投资领域日益拓展、投资结构逐渐优化。
大型展览现场,一个展台上小巧的工控机外观略显质朴,科技含量却颇高。“有幸参展,心里很自豪。”研华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顺浪说,这款工控机技术领先,已应用于自动化生产、交通、医疗等领域。
在工控机智能制造车间,生产线“大脑”内设置好了产品工艺参数,一台台机器高速运转,几乎不见工人身影。
从18年前落户江苏昆山时的传统制造企业,到如今的物联网产业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商,研华科技实现了“蜕变”。
作为首批被派驻昆山的台干,陈顺浪亲历了这一历程。“我们增设制造服务厂、研发中心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业绩较最初增长40倍。”他说。
今年初大陆惠台“31条措施”公布后,昆山结合当地特色推出了“68条”具体落实办法,包括台企可与本市国有企业开展公共交通等领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