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次宣告“和平统一”对台政策,两岸关系进入对峙趋缓、交流萌芽的新阶段。《告台湾同胞书》以“每逢佳节倍思亲”说出许多家庭30余年骨肉分离之苦。
但直到1987年,台湾当局解除“戒严”并开放岛内民众经第三地赴大陆探亲,才有了第一个获准进入大陆的台胞。这位台胞,是常州籍台胞,名叫周纯娟。对此,当时新华社、人民日报都曾报道。
周纯娟回常州,拉开了台胞回大陆探亲的序幕,拉开了两地交流交往的序幕,也拉开了两地经济社会事业合作发展的序幕。
全国001号台胞证的故事
领取到全国001号《台湾同胞旅行证明》的周纯娟,于1987年11月4日通过香港周转,抵达上海虹桥机场。等候多时的老父亲,与女儿紧紧相拥。离乡时不到20岁,返乡时已是花甲,周纯娟和万千台胞的回乡路,走了几十年。
记者日前采访了当年接待周纯娟返乡、时任台办主任陈建新。在和台胞、台属的接触里,陈建新见证了许多久别重逢,也见证了更多的等待。
1949年前夕,周纯娟陪新婚丈夫赴台湾联系工厂业务,未及返回,两岸便断绝了交通。返乡,成了周纯娟几十年的心事。她夜晚无眠,只能写信寄托,每逢佳节常常以泪洗面。
1987年,因为早已做好返乡准备,周纯娟材料齐全,第一个办理到证件。陈建新回忆说:“申请证件急欲还乡的台胞很多,周纯娟甚至被人潮挤到了柜台下面。”
台胞回乡的心情有多迫切?陈建新告诉记者,从《告台湾同胞书》发布,到台湾解除“戒严”,我市几乎每年都有台胞返乡——他们往往以旅游的名义,前往香港、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地,再通过这些“第三地”秘密回到常州。
陈建新说,就在《告台湾同胞书》发布后,台属们有了见到亲人的希望。在常台属中,有人因为思念心切,两天之内几乎白了全头。
周纯娟的回乡探亲,经大陆多家媒体报道,全国各地的信件涌来,拜托她回台以后帮忙寻找亲人。陈建新也希望周纯娟能把自己在常州的见闻带回岛内,让台湾民众更加了解大陆,消除隔膜。
周纯娟乡音不改,游玩全程说得最多的就是“对我们这么客气”“太热情”“十分感激”。陈建新也感叹:长久的分离,无法磨灭她身上的家乡印记,两岸到底还是一家人。
陈建新与周纯娟年龄相近,1987年第一次见面后,2人至今还保持着通信。去年,2人还相互加了“微信”,联系更加紧密。
据统计,1987年11月2日台当局开放部分台胞回大陆探亲后两个月时间里,我市共接待台湾同胞102人。自此,两岸往来人员出现“井喷”,常台两地经贸、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实现初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