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片《流浪地球》海报
BBC版《水浒传》资料图片
根据《西游记》的故事改编的《深入恶土》 资料图片
主打中国影视作品的Bambu直播频道 资料图片
中国文化之海外传播,影视改编作品功不可没。原因显而易见,对于海外观众来说,与动辄几百上千页的文字相比,影视剧要好吸收多了。而且,在改编作品中,往往细枝末节被修剪、弱化,故事冲突更集中,因而也更易被接受。看完影视剧,若观者仍意犹未尽,想再进一阶,则可觅得原著细读之。
关于影视改编,不得不提近日一则大新闻:据CNN电视台9月2日报道,《权力的游戏》主创将为美国著名流媒体网站Netflix打造英文版《三体》剧集项目。此项目可谓阵容豪华,除《权力的游戏》主创之外,《真爱如血》《利剑出鞘》甚至《星球大战》团队核心成员亦参与其中。不过,众多读者和观众还是对这个改编计划持怀疑态度,究其原因,原著中那股浓浓的“中国味道”能否准确传达将是个问题。
说到准确传达“原著味道”,不由让人想到,当年金庸先生以一元钱将《笑傲江湖》卖给央视的佳话。当时金庸先生的条件是,央视要以拍《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态度来拍他的作品。的确,中国影视经典作品,央视版四大名著当算翘楚。当然,后来的央视版《笑傲江湖》确实也保持了央视经典一贯的高水准。其实,好作品的影视改编,由谁来拍不是关键,关键是拍摄者的态度和水平。不久前的中国电影《流浪地球》,虽然在技术层面上较国际科幻大制作尚有差距,但有更多西方媒体和观众看到此片所展现的中国人对于人类命运的忧虑与担当,以及对于国际合作的重视,更有媒体如《Vice》杂志认为,此片一扫“西方超级英雄凭一人、一国之力拯救地球的俗套”,颇有新鲜之感。
此次新闻的主角之一Netflix,近年来与许多非英语国家和地区在影视制作方面有过成功合作,但多是类似“服务外包”的形式。全部由美国人包揽、改编自非英语文化的项目则不多见。多年来,西方影视制作业对中国这座文化宝藏的挖掘可谓积极。近年来,《功夫熊猫》三部曲,AMC拍摄、吴彦祖主演的基于《西游记》故事的《深入恶土》,以及Netflix出品的《马可·波罗》等,都算较有影响的中国题材作品。
早年间BBC出品的《水浒传》,亦算西方人翻拍中国故事的“典范”。主角林冲,不堪欺压,一怒而起,反抗高俅暴政,后来越来越多的英雄好汉聚集到林冲身边,啸聚山林、打家劫舍。此剧实则亦为“外包”项目,由日本承制,又由制片人大卫·维尔负责,打造了适应西方观众的英文台词和配音,一时也算影响深远。然而,以今日眼光观之,剧中梁山泊好汉仿佛黑泽明的“七武士”附体,味道上实在难说正宗。这种经由日本“转卖”给欧美国家的“中国文化产品”,其实颇有历史渊源,试举一例:当初,美国诗人庞德曾通过研究学者芬诺洛萨遗稿来“翻译”中国文学篇章,而遗稿本身则是基于“日文”,这般“转来转去”,当然会“串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