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台海网 >> 新闻中心 >> 军事 >> 中国军情  >> 正文

一颗爱国心,三代传承

www.taihainet.com 来源: 科技日报 用手持设备访问
二维码

这是一个传承的故事,这是一家三代人的报国初心。

故事的主人公叫孙一龙,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的一名系统工程师。

幽隐于大凉山深处的发射场是中华民族进军太空的前沿阵地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发射任务成功,和同事们高唱《我的祖国》时,孙一龙就会想起他的爷爷——孙协华。

孙一龙的爷爷孙协华,是孙家第一代的保家卫国人。1931年出生于湖南农家的他,经历可谓传奇。15岁那年,孙协华参加革命,19岁便考入长沙高级工程兵学校,入伍成为一名军人。21岁那年,孙协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任46军司令部工程兵处参谋,随部队进驻吉林,并把家安在了东北。后又跟随部队调转多地,曾在甘肃国家军事工程项目工作多年,直至70年代末部队调整转业……

孙一龙的爷爷参加抗美援朝时期的照片

孙一龙的父母结婚时的照片

时光流转,家风传承。孙一龙的父亲孙江,是孙家第二代的从医报国人。受爷爷孙协华的影响,孙江考入了第四军医大学,成为一名军医,不仅遂了守护父母健康的心愿,圆了自己从小的军旅梦想,还为孙家找到了同为军医的儿媳贾丽茹。夫妻俩分别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和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从事临床实验室科研及诊断工作和胃癌单克隆抗体实验研究工作。90年代初,为照顾双方年迈的父母,夫妻二人陆续转业回到吉林,在地方医院继续从医报国事业。

幼年时的孙一龙

而孙一龙,是孙家第三代航天报国人。很小的时候,孙一龙就喜欢听爷爷讲抗美援朝的故事,戴爸爸妈妈的大檐帽。

在爷爷和爸妈的影响下,怀揣着对国防科技事业的深深向往,孙一龙以优异成绩考入双一流大学的计算机系。去上大学后不久,孙一龙意外发现自己所在的这片土地,竟是原来的工程兵学校,那里正是爷爷参加抗美援朝前学习生活的地方。这份机缘巧合,让他更加坚定了航天报国的信念。

大学毕业后,孙一龙主动申请,毅然来到川西大凉山里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了一名航天工作者。离校前,爷爷曾在电话里问他,为什么要选离家那么远的单位。孙一龙回答,“您不是老说,祖国要强大,孙家的子孙要站出来。我不就听您的话,站出来当航天人干高科技了!”电话那头,爷爷乐得笑出了声,说为他感到骄傲。而这句话,成了埋进孙一龙心底的一颗糖。

在西昌的两年时间,他经过10多次任务历练,成为中心技术部一名低温加注系统工程师,负责跟踪加注系统工作状态,进行质量把关和技术指导。

2012年,孙一龙开始参与文昌发射场加注供气软件研发,在研发的关键时期,正逢爷爷病重住院。为了不影响他工作,父母没有告诉他,爷孙俩竟错失了最后一面。

2014年,带着爷爷的期望和“大火箭”的梦想,孙一龙从西昌调往文昌,负责文昌航天发射场低温动力加注系统软件和设备调试工作。这年底,孙一龙的女友赵兴娜,为了支持恋人的事业,辞去北京研究所的工作,来到海南加入文昌航天的创业方阵,选择和丈夫一起追梦航天。

孙一龙和赵兴娜同在发射场执行火星探测任务

“天舟一号”任务发射前夕,孙一龙排除重大故障,为任务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那一天,在火箭点火前,爱人赵兴娜同样奋战在发射场。那一天,发射场区雷暴连连。赵兴娜和气象团队一起,准确预报,判定晴朗窗口,确保了火箭准时点火。小两口卯足了航天报国的劲儿,甚至一次次推迟了要宝宝的时间……

西昌航天50年,一代代西昌航天人在爱国情·强国梦的感召下,不畏风浪、勇毅登攀、接续奋斗,在广袤太空书写了中国奇迹。

“这是我所经历的故事,这不是结束,必将是延续。”在进驻文昌发射场前,孙一龙在随想里写道,“我为我是一名西昌航天人而自豪!我为我们这些甘愿默默奉献却心怀梦想的科技工作者而自豪!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下,我们的航天梦、强国梦必将实现!”

(记者 王祝华 通讯员 何玲 黄国畅)

(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相关新闻
【志愿军老战士风采录】 战火中荣立战功 转业后为英雄守陵

长白山南麓,浑江东岸,苍松翠柏间,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的陵园巍然矗立。   在这里,有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舍生忘死、立下赫赫战功;在转业地方后的60多年,他恪尽职守、默默做着杨靖宇将军烈士陵园的“守陵人”,用一生点燃信念的火种,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他是95岁高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老战士、吉林省通化市革...

96岁老战士荣立一等功,为何鲜谈往事?他的回答让人想哭

1950年,孙景坤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一次战斗中,孙景坤一人就击毙了21人。因作战英勇,孙景坤荣立一等功。回到家乡后的几十年里,孙景坤从未提起自己的功绩。他深藏功名解甲归田,带领村民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女儿曾问他,为什么不讲战争年代的事?他的回答令人想哭……他说: “一...

跨过鸭绿江:这一跨,从1840到1950,跨越了整整110年历史时光

鸭绿江,一条著名的大江。 真正让它声名远播的是那场战争,英雄的中华儿女以铁血精神迎击来犯强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官兵们来自于五湖四海,走过了大江南北;他们操着各种口音,穿着各种款式的土布军衣;他们身上的征尘尚未消散,手中只有简单的武器……男兵、女兵,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在寒夜的江畔凝聚成一尊尊永恒的雕像,紧张、激动、坚毅。战马嘶鸣,人声鼎沸,车轮...

抗美援朝老兵孙景坤:上战场保家卫国,回家乡为民解忧

孙景坤近照。解放军报记者 孙 阳摄 风雨流年洗故川,断桥南望忆烽烟。 黄尘漫掩他乡土,冷月孤悬子夜天。 苦痛祗教心底涌,荣光不与外人宣。 每思马革沙场裹,青史丹书卫国篇。 秋日,雨后,微凉。 96岁的孙景坤躺在辽宁省丹东市光荣院一间干净整洁的房间里,身上盖着薄被,明亮的...

【追寻先烈足迹】敬礼!抗美援朝老战士

视频由中共闽侯县委宣传部、闽侯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听着老旧收音机里循环播放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福建省闽侯籍老兵叶家如的思绪仿佛回到了70年前战火纷飞的朝鲜,那儿有他不能忘却的纪念和火红的青春。 1950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