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神舟十一号搜索回收任务演练场景。(资料图)
不忘初心传薪火,再走大漠开启新篇章
隆冬的戈壁滩,呵气成霜。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发祥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涌动着滚滚暖流。
2013年2月2日,习总书记来到这里,向安葬在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的聂荣臻元帅和为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献身的英烈敬献花篮,向共和国的功臣们表示敬意,并勉励航天人,要把“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一代代传下去,使之成为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烈士陵园里长眠着740多位航天英烈,平均年龄仅27岁。每次中国航天员出征前都会来到这里祭奠,因为,“大漠军阵”埋藏着中国航天人的“根”和“魂”。
伟大事业铸就伟大精神。航天人执着守望他们的“精神家园”,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弥足珍贵的“红色基因”,成为激励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密码。
这精神密码,就在举国一盘棋的强大合力里……
载人航天,“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据统计,直接参与研制的研究所、基地一级单位有110多个,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仅航天员搜救一项便涉及外交、交通等多个部门,以及五大战区和陆海空等军种部队,上万人参与其中。
“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像的。”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深有感触。
比利时空间信息中心资深研究员泰奥·皮拉尔认为,“中国发展航天的一大优势在于,中国人信心坚定,能做到齐心协力。”
大协作,并不意味“人海战术”的简单叠加,而是资源更为合理、更加科学配置;“一盘棋”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有问题共同商讨、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承担”。
一人飞天凝结万人心血。十四大系统、数千单位、十万大军,中国载人航天走到今天,可以说是调动千军万马、历经千辛万苦、攻克千难万险、造福千家万户、功铸千秋万代。无论一线二线、前方后方、军队地方,之所以甘为惊天动地之事、甘受“十年磨剑”之苦、甘做隐姓埋名之人,只为托举起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之舟。
这精神密码,就在求实创新的不懈追求里……
完成神舟十一号回收任务后,搜救大队部队工作人员合影留念。(资料图)
载人航天,成败系于毫发,质量重于泰山。因为“载人”,必须“严而更严、慎而更慎、细而更细、实而更实”,把质量当作事业生命,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使每次发射试验都做到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组织指挥零失误。
敢于担当的航天人从不避讳失败,从600多年前,中华飞天始祖万户踏上慷慨悲壮的飞天之旅开始,航天人就深深明白,这是一项不断挑战极限、不断挑战不可能的伟大事业;也因如此,他们对成败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着比他人更加深刻独到的理解。
“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下次任务永远不会是上次任务的简单重复”“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每句话都蕴含着刻骨铭心的故事,每个字都烙印在航天人的血脉之中。
“航天员不能当‘差不多先生’。能想到的,肯定要掌握;想不到的,火箭一刻不点火,我们的查漏补缺一刻也不会停止。”在三次飞天的英雄航天员景海鹏心中,飞天要不留遗憾。
科学不容冒进,速度不是唯一。对关键技术反复验证,对方案严谨设计,对质量锱铢必较,对管理细致入微……航天人的“归零”原则与经过挫折淬炼的严实作风,高高托举起一次次成功。正是这尊重科学、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为每次飞行默默护航。
这精神密码,就在爱国奉献的动人乐章里……
2016年10月17日凌晨4时40分许,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自信从容出征。岱天荣 摄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当年十万大军从朝鲜战场直接开进大漠戈壁的豪情壮志,至今让人肃然起敬。当今世界翻天剧变,但航天人的底色和情怀始终不变。
在航天战线,只有革命分工不同,没有岗位贵贱之分。每一个岗位都有英雄,每一位英雄都有故事,每一则故事都让人感动。
周湘虎,发射场普通一员,在参与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建设时,因长期疲劳和强光刺激,左眼失明、右眼视力只有0.04。“眼睛可以失明,但追梦的脚步不能迷失方向。”周湘虎手术后重返工地,和战友们一起搭建起长征五号、长征七号两型运载火箭的发射塔,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航天人的担当。
在远望船队有个奇特现象,远望人的孩子通常是“扎堆”出生,经常“撞生日”。因为,随着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远望人一年365天一半以上在大洋上,出海间隙就成了孕育后代的难得“窗口”。“十年修得同船渡、儿女相约同日生。”远望人的大爱温暖海天。
在火箭系统液氧煤油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主任设计师刘站国几乎将生命献给他钟爱的事业。其间,他曾三次住进ICU病房,两次收到病危通知书,病榻上,他满脑子装的都是发动机研制技术细节和试验参数,病情有了好转又继续投身研制一线,让发动机托举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飞天是他心中最大的愿望。
成功幕后,还有一支鲜为人知的功勋测绘导航队,组建30年来,参加700余次重大航天测绘任务,跑遍我国4大发射场、7艘远洋测量船和百余个测控站点,足迹遍布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累计行程达200余万公里。近年来,面对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他们曾经连续117天在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用他们的话说,“选择‘四海为家’,只为让航天员安全回家”。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紧紧相连,把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相连——这就是中国航天人创造非凡业绩的动力之源。
2011年11月17日,神州八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返回。
这精神密码,就在朝气蓬勃的人才方阵里……
有人说,航天是朝阳产业,航天人永远年轻。几十年前,正是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大西北戈壁大漠之中搞出“两弹一星”;几十年后,又一群年轻人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
如今,在发射场、实验室、生产车间、指挥大厅,80后、90后已成中坚力量,45岁以下担任各系统主任设计师以上的技术骨干已经超过80%,队伍平均年龄仅30多岁。在愈发密集的载人航天任务历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航天人,正在为实现新的突破积蓄强大力量。他们像自己的前辈一样,不计得失、埋头苦干,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心中最神圣的事业。
“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习总书记在首个“中国航天日”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对航天精神的传承寄予厚望。
少年强则中国强,载人航天的明天掌握在青少年的手中。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号召下,神州大地处处涌动航天热:中学生动手研制卫星,孩子们亲自动手组装火箭模型,航天体验馆人潮涌动,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向往投身航天……
伟大事业,在汇聚力量中不断壮大,在薪火相传中跨越发展。
梦想召唤,使命催征。
中国,一个自信的世界航天强国,必将出屹立世界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