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一角。邹维荣 摄
厚积薄发大发展,硕果累累迈进新时代
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过去,曾经有人质疑载人航天投入大、产出小,甚至诋毁说“这是劳民伤财”。作为百年大计、千年工程,就如同高铁建设、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一样,不可能“春天刚种树、秋天就挂果”,急功近利只会一事无成。
通过二十多年“育苗”“种树”,伴随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开启,工程正式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也就是说“大树”该结“果子”了。
有人讲,载人航天,顶天立地。顶天,托举民族复兴、支撑国家崛起、助力内政外交;立地,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载人航天高大上的外表之内有一颗“接地气”的心。
2013年6月20日10时,一场电视直播刷新央视收视纪录,既不是世界杯、也不是奥运会,而是一堂来自太空的科普课。
水膜实验、单摆运动、陀螺运动……通过“太空老师”王亚平的生动讲解和亲手展示,遥远太空的奥秘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全国6000多万中小学生眼前,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事。
北京市黄城根小学生雷安楫在观后感中写道,“这堂课真是生动有趣,让我看到这么多在地球上看不到的实验。”
严格来讲,王亚平上课的天宫一号还只是目标飞行器,“孪生兄弟”天宫二号才是真正的空间实验室。太空中特有的微重力环境是地面难以实现的,这是大国竞相抢占的重要战略资源,大力发展空间科学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在天宫二号实验舱内通过摄像通信系统向全国人民问好。王泗江 摄
航天人搭台、科学家唱戏、老百姓受益。天宫二号入轨以来,先后进行6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取得丰硕成果。
天宫二号搭载的14个应用载荷中,我国研制的世界首台空间冷原子钟达到10的负16次方秒量级的超高精度,约3000万年才会产生1秒误差,投入实用后将进一步提高卫星导航精度;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等成果转化应用后,将大幅提高天气预报和大气海洋环境观测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准确的天气和空气质量预报服务。
神舟十一号搭载的医学试验样本、特色农作物种子、微生物菌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港学生的3项科技创新项目等,都具有很强的科研价值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天舟一号上安排的微重力对细胞增殖和分化影响研究等科学实验项目,成果可以应用与干细胞组织工程,再生医学、人类生殖以及骨质流失的预防和干预等方面。
……
载人航天的“红利”,不仅限于搭载项目本身。作为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活动,载人航天工程涵盖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航天医学、空间科学等众多科学领域,涉及系统工程、自动控制、计算机、航天动力、通信、遥感、新能源、新材料等诸多工程技术,是当之无愧的国家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
11月10日13时59分,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资料图)
据统计,工程全线取得近千项国家级发明专利,推进我国航天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跨越发展,并辐射带动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纺织、通信等领域快速发展,极大促进我国科技水平整体提升。2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投入产出比在1:10到1:12之间。
也许很多人还不知道,脱水蔬菜、果珍等生活用品都曾是为航天员量身定制,载人航天环控生保技术已成功用于煤矿事故救援,航天医学研究成果用于治疗老年人骨密度降低等疾病,来自太空育种的蔬菜瓜果已进入寻常人家的餐桌……
经过二十五年的发展,载人航天工程已经成为助力大国外交、彰显大国地位的一张重要名片。
早在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开局起步之际,便在“三步走”战略中明确提出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在当时,国内外舆论质疑之声有之、诋毁之声有之、讥讽之声也有之。时至今日,除美俄外还没有哪个国家独立建造出空间站,即便“一超独大”的美国也难以独力支撑空间站的运营。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想搞空间站?
一些国家更是处心积虑对我严密封锁禁运,企图把中国排除在世界空间站“俱乐部”之外。
长征七号火箭吊装瞬间。张鑫宇摄
众所周知,太空之上有一个由16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共同建造的国际空间站。在一长串参与国家名单里,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却没有中国。当年,中国也曾希望参与其中,但因种种原因,合作大门最终没向中国敞开,现实倒逼中国坚定走上独立发展之路。
事实再次证明,有实力才有地位、才有话语权。按计划,2022年前后中国空间站将建造完毕,届时国际空间站可能到龄退役,这意味着一段时间内,中国空间站可能是太空之中的独一家。世界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航天强国纷纷伸来合作的“橄榄枝”。
五年来,围绕中国载人航天开展的国际合作陆续展开——
建立中俄载人航天合作联委会机制,开展大量合作项目。
与联合国外空司共同举办载人航天技术国际研讨会,并签订框架协议,将面向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实验平台,提供航天员选拔训练和飞行机会。
与欧空局、意大利签订围绕中国空间站开展合作框架协议。
与欧空局成员国家共同研制世界首台高灵敏度伽玛暴偏振探测仪,由天宫二号搭载进入太空。
与法国在神舟十一号上联合开展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
中国航天员中心向欧洲航天员中心提供训练支持,选派航天员叶光富赴意大利参加洞穴训练,中欧航天员进行联合海上搜救训练。
天舟一号任务期间,联合国外空司司长及6个国家驻维也纳联合国办事处代表,应邀来华参观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设施,并在文昌现场观摩天舟一号发射。
2016年10月24日,航天员景海鹏在“太空生日晚宴”上,享用了欧空局提供的蛋糕。不久后,在国际空间站上,欧洲航天员托马·佩斯凯也有幸吃上来自中国的太空美食。
……
“中国愿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平开发和利用太空,让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在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实施之际,习总书记鲜明传递了和平利用太空的一贯立场和愿与全世界分享中国发展成果的鲜明态度。
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成果既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不仅会造福中国人民,对全世界都是福音,而不是威胁。
航天报国、强国可期。时至今日,载人航天这一积蓄巨大势能的国家战略工程,造福全人类的巨大动能已经奔涌而出,二十五载厚积薄发、一朝发力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