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走红,几乎在一夜之间。在军营,从来没有一首流行歌有如此纷繁的改编版本
今年2月,歌手赵雷在一档当红综艺节目的舞台上,抱着吉他,用温柔、沙哑的嗓音深情吟唱“成都往事”。
寒冬里,这首直击听众心灵的民谣,像一股喷薄的暖流,很快涌入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不到一周,暖流汇入军营,《成都》这首歌开始与军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搜索引擎中键入“军营版《成都》”,各种视频和文字链接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仅有代表海陆空军等各大军种的改编版本,也有专门唱给国防生、维和部队和复员军人的,甚至还有警校女生唱给军校男生的。改编后的歌词中,有的是“献给曾经一起并肩奋斗过的兄弟”,有的是“分享那年当兵离开妈妈的情景”,还有的则是“默默忍受在部队想念妻儿的苦涩”……
一时间,军营版《成都》纷至沓来。“小酒馆”“玉林路”和“带不走的只有你”……被戍守在大江南北的军人赋予了声色各异的诠释。时至今日,网络上的改编版本仍层出不穷。晚饭后、熄灯前,军营版《成都》温柔、感性的旋律飘荡在一些营区的角角落落。
军营版《成都》的火爆及流行,折射着无数官兵对原创军旅歌曲的渴望
军营版《成都》的火爆及流行,折射着无数官兵对原创军旅歌曲的渴望。这种渴望,某种程度上映照着军旅歌曲由盛转衰的现实。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甚至95后进入军营。让人意外的是,这些吃着薯片、摸着键盘长大的年轻人对军旅歌曲的喜爱却带着一种“复古”和“回归”的味道。
一份来自基层部队的调查显示,在7组共70首按照创作年代列举的著名军歌中,62.6%的官兵选择了更喜欢听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歌,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保卫黄河》《南泥湾》等。
随着时间轴不断向今天推移,你还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创作于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歌单中,《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军中绿花》《我的老班长》等原创军营民谣受到了33.3%的官兵青睐。
时光流转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官兵开始喜欢听军营版《成都》《南山南》《小苹果》等由流行乐或民谣改编而来的歌曲。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下滑趋势线,军旅歌曲在官兵们心中的热度正在持续衰减。以近期军旅歌曲《点火》《有我在》等为例,表示喜欢的官兵不足10%。
分析这个饶有意味的现象,45.9%的官兵认为,这个时代的军旅歌曲与军营生活贴得不够近,缺少一线战壕里的“兵味”。这,或许也是军旅歌曲由盛转衰的深层次原因。在调查中,不止一个老兵告诉笔者,最近这些年,到连队采风的专业创作者越来越少了。一些专业创作者热衷于为一些影视剧写歌,但这些歌曲已经离基层官兵越来越远。
老兵的忧虑,也正是许多基层官兵的盼望:希望专业创作者能多到他们身边,写真正属于战士自己的原创歌曲。尽管一些部队的业余演出队中有不少来自基层的文艺骨干,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选手,写出的歌曲大多是模仿之作。
如果有条件让基层官兵写一首军旅歌曲,他们会把什么写进歌里?调查显示,70.1%的官兵把票投给了“军营生活的点点滴滴”,67.8%和51.1%的官兵选择了“并肩战斗的战友情谊”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这一表现在《军中绿花》等歌曲作者小曾的创作经历中也能得到佐证。这个曾在基层连队扎扎实实当过3年战士的创作人,把身边遇到的红军老战士“老吴”、带新兵时看到的想家到流泪的新兵、退伍后被人思念和牵挂的老班长都写进歌里,成就了《老吴》《新兵想家》《我的老班长》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贴近官兵生活的军旅歌曲,一下子成为军营乃至流行音乐界的宠儿。
除了歌曲本身,基层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得到调动。许多官兵反映:“听歌、唱歌有固定时间,想听的时候听不到。”除了“饭前一支歌”“集会时拉歌”“队列中唱歌”等例行时间,超过40%的官兵觉得,在遇到坎坷或者训练最艰难的时候,特别想听一听、唱一唱军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