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挑战极限,都是一次与死神的博弈。
那是一次带着试验任务的远航训练,验证复杂海况条件下核潜艇新型通信天线的可靠性,通信天线突发故障。指挥员果断决定:连夜浮起更换。艇长朱振国亲自带领突击队出艇。然而,他和航海长、值更官刚登上舰桥,就被大雨狂风给“推”了回来。“再上!”3个人紧紧抱在一起,粗大的绳子拴在腰里,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用绳子搭起了临时抢修的“通道”。
6名艇员顺着绑好的绳子,把自己绑在艇舷进行操作。大浪打到脸上,犹如刀锋划过般的疼痛;左倾右晃的艇舷,比坐过山车更加惊险。战友们喊着号子,相互鼓劲加油。3个小时之后,终于重新更换了通信天线。“嘀,嘀嘀……”一组组电文穿越万顷波涛,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用生命诠释的使命责任
由于任务的保密性,官兵们时不时就要“失踪”几十天,电话打不通,问谁都不知道在哪里。军嫂们常念叨“两个不知道一个知道”,“我们不知道老公在哪里,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可我们知道自己该孝敬老人,该管好家庭,该干什么。”
给核潜艇人当媳妇,有自豪感,但压力也大。一天傍晚,士官徐吉华的家属张丽接到电话,说基地首长明天来慰问。电话挂断,张丽越想越怕,当场吓哭了,以为老公出了什么事。第二天领导来了才搞明白是例行节日慰问,张丽才破涕为笑。
正常情况下,核潜艇辐射防护水平是安全的。而且每艘艇上都有专职剂量兵,对可能存在辐射的舱室进行测量,推算可进入工作时间,不允许超过标准。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了守护核安全,他们无怨无悔地牺牲自己的健康,甚至付出生命。
在基地广场上,矗立着一位英雄的雕像。他就是“黄继光式的水下英雄”——机电长孟昭旭。一次某艇执行远航任务时,反应堆舱冷却系统突发故障。反应堆舱内存在放射性物质,长时间进堆舱抢险无异于用血肉之躯“堵枪眼”。艇上10名共产党员组成抢修队,孟昭旭挺身而出,排在第一个。冲进堆舱后,他很快就确定了故障部位,就在排故过程中时限到了,考虑到其他战友接手需要重新熟悉,他不顾舱外的一再催促,毅然决定把危险留给自己,一鼓作气排除故障。
45岁那年,孟昭旭永远倒下了。临终前,他反复说:“感谢党组织的培养,我选择干核潜艇无怨无悔,死而无憾。”还叮嘱年幼的儿子长大后要到核潜艇部队去当兵。
如今,英雄的儿子孟龙按照父亲的遗愿,成了一名光荣的核潜艇兵,补上了钢铁巨鲸上陨落的那颗“铆钉”。
42年来,该基地一代代官兵用生命铸就水下“核盾牌”,使我们享受了宁静安详的生活,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张强 胡军 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