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中国现代国家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研究员
过去几天,印度陆军参谋长拉瓦特先后两次对华“示威”,称印度军事上应将重点转向北部边境,印度不允许南亚邻国向中国“漂移”。根据自身需求与威胁感知,一国政府调整军事防范重心和外交政策布局,这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分内之事,本无可厚非。但由高官公开建议政府采取一个针对某一具体国家的防范性政策,这显然无益于国家间关系的良性发展,只会加深国家间疑惧。
常态化难题与结构性矛盾交织
本来中印关系就是当今国际社会最复杂的国家间关系之一,需要双方精心经营。中印之间存在着“发展竞争面”“战略猜疑面”“主权争端面”“历史负债面”“民意对立面”“地缘竞夺面”。这六大矛盾本身又蕴含着长期困扰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几大常态化难题,如西藏问题、领土争端、第三方因素、贸易失衡等。
近三年来,令中印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的是,两国在核心利益交汇区尤其共同毗邻地区的“秩序之争”渐趋尖锐。这种“秩序之争”带有明显的结构性特质,因为国强必先始自周边,强国必以周边为战略依托与发展延伸。中印两国同时崛起又相互毗邻的地缘现实,使两国在国家核心利益交汇区——主要是南亚次大陆和北印度洋地区——的利益碰撞与秩序之争似乎难以避免。如果缺乏必要的战略理解与沟通,中印越崛起,两国在共同毗邻地区的地缘冲突就越激烈,两国关系也就越难以稳定。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莫迪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公开反对。印度认为“一带一路”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倡议,更是中国将经济优势转化为政治、安全优势的地缘政治扩张战略。在印度看来,“一带一路”倡议已在很大程度上将过去干扰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常态化难题,尤其是“第三方因素”升级转化成了更为复杂的结构性、系统性矛盾,即“地缘秩序之争”。新德里这一立场如若不变,中印关系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恐都难以建立政治互信。
不仅如此,原有的常态化难题反而易成为双方应对这种结构性、系统性矛盾的便利性工具。这种发展趋向如同饮鸩止渴,不但无益于化解两国的“地缘秩序之争”,反让两国间的常态化难题也同步趋于复杂化。例如,近年纠缠中印关系的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问题、涉巴恐嫌列名联合国制裁名单问题、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问题、洞朗对峙乃至最近越炒越热的“印太”战略概念等等,无不是“第三方因素”“边界争端”等常态化难题的一种复杂化升级,它体现的是两国“地缘秩序竞夺”愈发激烈的尴尬现实。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印关系犹如逆水行舟,要想稳住不退都需积极下大力气。而如拉瓦特这样的印度高官却贸然释放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公开言论,这只会让中印关系之舟面临更大的前行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