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能在天上跟敌人战斗了”
1950年初,当时还在华北军区某部622团担任文化干事的那启明和战友们一同接到了上级关于挑选飞行员培养对象的通知。“当时大家那个兴奋呀,都说这下能在天上跟敌人战斗了。有的同志一高兴,还把手臂伸开,‘呼呼呼’地在屋里跑了两圈。”
经过严格的层层选拔,那启明在1950年5月被调到位于哈尔滨的解放军第一航空学校学习驾驶轰炸机。自此,这位从来没接触过飞机的年轻战士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飞行生涯。
和当时大多数解放军官兵一样,飞机对那启明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解放战争时期,那启明曾在作战时见过不少国民党的飞机在空中耀武扬威;说陌生,是因为飞机这种先进的作战装备对用惯了“小米加步枪”的官兵们而言,实在是又复杂又神秘。
最开始,那启明学开的是轰炸机。“当时我们的训练课目很单一,就是起飞、降落和特技飞行。”那启明回忆说,“第一次上初级教练机学习飞行,在空中遇到气流,感觉真是天旋地转。”
对于从未接触过飞机的战士们而言,飞行训练中的危险不容小觑,那启明对此印象深刻。“有一次,我们学员逐个练习特技飞行课目时,第二个上场训练的学员出现了失误。我排在第五个,当时也为自己捏了一把汗。”
虽然如此,年轻的那启明却没有畏难情绪。“我们被选中训练当飞行员的同志们,训练时多多少少都会担心,担心的不是自己面临的危险,而是怕自己飞不好,拖累了集体、辜负了组织的重视。”
克服了最初的困难,那启明在飞行训练中不断进步。应朝鲜战场急需战斗机飞行员的形势需要,那启明和同学们一起,根据空军党委要求被调到济南航校改学驾驶战斗机。三个月后,那启明顺利毕业,于1951年2月分配到空军某部第34团担任飞行员。
“到34团之后,因为没有同级的教练机,我们一上来就飞米格-15战斗机。”对于战前紧锣密鼓的训练,老人记忆犹新。“战前训练的时候,我刚做过鼻部手术,鼻子上还有伤,团长问我‘敢不敢单飞’,我说敢。”
凭借着一股不畏难、不服输的劲头,那启明在战前训练中表现出色。由于成绩优异、训练期间做到了“零事故”,那启明还荣获了二等功。
“刚到航校学飞行时,我之前所在部队一位和我关系不错的通信员曾经写信给我,勉励我好好练技术,日后在抗美援朝时能在空中和地面部队协同作战,现在看来真是有先见之明。”老人笑着说。
这一套齐全的炊事用具是志愿军战士用敌机上的沸油箱和敌机残骸制成的(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