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学边打:迎战美国空军王牌飞行队
在赢得“开门红”战斗9天后,王海和他的战友们又取得辉煌战果,打出中国空军的赫赫威名。
那年11月18日,美空军184架飞机在朝鲜北部永柔地区上空活动,其中数批窜入安州、清川江一带轰炸扫射。志愿军大机群奉命飞往战区截击敌机。
王海带领6架战鹰腾空而起。当飞机接近清川江大桥时,王海清楚地看到左前方低空有五六十架F-84美机,正在轮番轰炸大桥,江面上升腾起一股股浓烟。
“跟我攻击!”王海一声令下,6架米格-15战机对着敌机群猛冲下去,从6000米高空一直俯冲到1500米低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飞蝗般的美机群展开攻击。
经过一番缠斗,被冲散的敌机重新集结,8架首尾相接,排成一个大圆圈。这种“罗圈战术”,既能相互掩护,又能在一圈套一圈飞行中逐步摆脱困境。王海看这阵势,灵机一动,不能跟着敌机转圈,必须发挥我机优于敌机的垂直机动性能,打破他们的“罗圈阵”。
美机的水平机动性能优于米格-15,然而垂直机动性却要逊色不少。王海大喝一声:“爬高占位!”6架战鹰“唰”地拉上了高空,接着又猛冲下来。再拉上去,再冲下来……
“罗圈阵”被砸开了、冲散了。王海抓住有利时机,在500米距离上瞄准敌机,首先开炮。敌机翻滚着跌落下去。僚机焦景文及孙生禄分别在600米和300米的距离上又把敌机打得凌空开花。接着王海、焦景文双机乘胜追击,又各击落一架敌机。敌机四下逃散,王海没有恋战,他果断地下达命令:“集合返航!”
这一仗,敌我兵力10∶1,战果却是在我军零伤亡情况下让敌军损失好几架飞机。王海指挥果断、战术灵活、动作勇猛,打得干脆利落。
在战斗间隙,王海撰写了《对空作战几个问题的体会》,在志愿军空军中第一次从军事学术研究的角度介绍了自己驾驶喷气式战斗机作战的经验。这篇文章被时任志愿军空军司令员转发全部队,在部队掀起了一股钻研战术的热潮。
学术研究很快见效于空战。12月3日,王海率队在15分钟内击落击伤敌机6架;15日,为掩护兄弟部队,王海率4机与美空军12机空战,不但完成了掩护任务,而且取得了击落敌机5架、击伤1架的骄人战绩。
1952年初,王海所在部队回国进行休整、训练。5月1日,王海大队重返朝鲜前线,并进行飞机的改装。
1952年12月3日下午,正在进餐的王海大队飞行员突然接到总部下达的战斗命令:敌人72架F-86掩护56架F-80战斗轰炸机在平壤等地区进行扫射轰炸。
王海奉命率一大队12架战鹰赴2号战区迎敌。到达清川江上空时,接到地面指挥员“左前方距离20公里处有敌机”的指示。王海发令,12架战鹰向4架敌机围了上去。敌机遭到突然袭击,慌慌张张投掉副油箱,加速逃窜。王海没有贸然下令追击,而是命令大家整理好队形,等待敌主力机群过来再打。果不其然,这4架敌机刚刚逃走,一大群敌机排成“品”字队形,多层多域,黑压压地飞了过来。
见敌机已完全暴露在面前,王海下令攻击。顷刻之间,12架战鹰猛扑下去,20架敌机一下子乱了阵脚,被冲得四处乱窜。
见敌机群已被冲散,王海命令飞行员们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向下层的敌机展开攻击。就这样,在他的带领和指挥下,一大队全体队员与敌机展开激烈的较量,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战后,王海才得知,与他们交手的就是美空军王牌飞行队——二战中声名赫赫的五十一大队。
就是在这场大空战中,王海失去了战友孙生禄。被两架敌机咬尾的孙生禄为了保护空中指挥员和机群的安全,不顾自身安危,驾机向4架敌机冲去,但却被后面的敌机击中。勇敢的孙生禄在弹雨中坚持与敌周旋,直至战机轰然起火……
到抗美援朝结束,王海所在飞行大队共参加空战80多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
面对王海和志愿军空军的英勇善战,美国远东空军不得不承认,“中国空军在鸭绿江和清川江之间占了几乎绝对优势”。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在考察战场后也感叹说:“共产党中国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