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开始,中国爱读书、会读书的国家领导人不胜枚举。从领导人爱看的书中,能体现其执政的智慧,了解他们的读书方式亦可以带给我们诸多启发。 |
毛泽东 资料图
从毛泽东开始,中国爱读书、会读书的国家领导人不胜枚举。从领导人爱看的书中,能体现其执政的智慧,了解他们的读书方式亦可以带给我们诸多启发。
毛泽东:读书偏深 引文出处难查
毛泽东读书很偏深,除了常用的马列经典和文史哲方面有代表性的著述外,还有兴趣读一些在特定环境中流传不广的书,并注意其中一些细琐的观点。中央文献研究室在编辑和整理毛泽东的著作和谈话时,对一些引文做注释,需要查很多书,有的就很难查到出处。
例如,编《毛泽东文艺论集》时,对毛泽东提到徐志摩说“诗要如银针之响于幽谷”这句话,就没有查到原始出处。毛泽东经常讲拿破仑说过一支笔可以抵得上三千毛瑟兵,还写进了给丁玲的诗:“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同志问了许多专家,都没有弄清楚出处。
1972年发生九一三事件,林彪乘飞机外逃,有关人员问毛泽东怎么办,毛泽东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这句话肯定是一个俗语,但这个俗语出自哪里,一直找不到。近年才知道,出自清朝嘉庆年间一个叫张南庄的人写的一本讲鬼故事的滑稽章回小说,叫《何典》。毛泽东最晚是在1941年就读了《何典》,那时他曾托人为远在莫斯科的两个儿子从中国带去一些书,其中就有《何典》。毛泽东晚年在一次会议上讲过:“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是说吃药只能医那些不会死的病,注定要死的病,药是治不了的。他用这句话比喻像花岗岩一样的人,怎么做思想工作都是做不通的,这句话也是来自《何典》。
周恩来:散发古典气息文化
周恩来出身于书香门第。牙牙学语不久,嗣母陈氏就超前地教他认字了。1946年9月,周恩来接受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沃尔特?李勃曼采访时说:“我小时候在私塾念书。从8岁到10岁我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他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1959年4月29日,他发表《把知识和经验留给后代》的讲话,强调“我们要把自己所掌握的历史遗产贡献出来”。1971年4月20日,接见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领导小组成员时指出:要多出历史书,“不讲历史、割断历史怎么行呢?中国人不讲中国历史总差点劲”。
在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笔下,周恩来浑身散发着中国古典文化气息,“他的教养,来自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和‘人上人’应具有的品德、智慧、尊严、宽厚、仁慈、决心、刚毅”。周恩来的读史状态同样令人颇多感慨。1973年3月26日,他在送给毛泽东的一个报告中说:“凌晨读《史记·汲黯、郑庄列传》及太史公曰云云,深有所感,愧未能及。”要知道,两周前他刚刚写了治病请假报告。作为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在病重体衰之际依然坚持读史,一句“愧未能及”,足以见出周恩来以历史先贤为标尺磨练和提升品格修养的不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