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印度准备赶在遭到胁迫之前采取行动,就必须着手做出强有力的海上回应。令人遗憾的是,不断萎缩的国防预算和运转不良的采购系统一直在侵蚀我们军队的战斗能力。2014年,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提出振奋人心的“印度制造”建议,似乎震醒了昏昏欲睡的印度军事工业。然而四年过去了,漠不关心的政治官僚体制把“印度制造”变成了毫无成果的口号。在这种黯淡的背景下,考察印度海军的自主化努力将具有启发意义。
由于认识到没有任何国家曾经靠进口军火成长为海洋强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海军领导层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种下了自力更生的种子,说服政府开始自主建造军舰。面对众多质疑,印度马扎冈船坞公司接下了许可生产英制利安德级护卫舰的任务,于1972年交付第一艘产品。在海军舰艇设计部门的支持下,我们的造船厂随后陆续建成近150艘军舰——从巡逻艇到航空母舰,从水道测量船到核潜艇。这些自主设计建造的战舰需要我们的科学家继续开发相应的武器、传感器和推进系统。
尝到造军舰的甜头以后,印度海军又把注意力投向航空领域。上世纪90年代初,印度海军发现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轻型作战飞机”(LCA)项目停滞不前,于是决定考察其航母机型的可行性。海军启动LCA舰载型项目,等于是在认同本土飞机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聪明才智,旨在激活死气沉沉的国防技术基础。进一步考察LCA原型机,海军发现将一款岸基飞机改造成舰载机需要解决重大难题,但他们还是肯定了对项目的信心,启动了开发计划,向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研发项目输送40多亿卢比以及工程师和试飞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