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微博)9月2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魏文/文 杨靖/图)上周末,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校2014级新生陆续报到,又一拨莘莘学子背负着父母的期望、怀惴着自己的梦想,踏进了大学校门。
在不少家长眼里,孩子经过努力进入大学已经是成功了一半。而事实上,孩子进了大学并不等于进入保险箱,他们面临生活、环境、学习、人际、情感等多重关卡的心理考验。有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出现适应困难,无法融入大学生活,人生的航船因此而搁浅。
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学堂》专家顾问团成员林赞歌老师上周日一场面向大学新生家长的讲座别开生面,前来听课的家长说:“这场讲座很受益。”林赞歌老师说,大学新生家长要“做孩子的心灵拐杖”,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大学生活。
大学新生面临多重心理考验
林赞歌老师说,四年大学生活,家长对孩子都有所期望,孩子对自己也充满希冀。而这一时期,是孩子成长的全新转型期,孩子面临的第一关就是心理适应关。他们要经历大学生活、环境、学习、人际、情感等多重关卡的心理考验。“大学新生首先要面对的是生活上的不适应。”林赞歌老师说,很多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新的人际关系还未建立,甚至出现人际冲突而不知如何化解,容易因孤独、无助产生新问题。同时,在适应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尤其是遭遇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若事先准备不足,会出现心理困惑,若不及时调整,会累积变化,产生心理障碍,影响大学生活的顺利进展。
另外,大学学习与中学完全不同,一些孩子对自我认知迷茫,对自我消极否定。以前在学习生活中都是佼佼者,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身边的同学不仅同样优秀,而且比自己更有特长和才能,这难免会造成他们的失落感,心理的平衡被打乱。
林赞歌老师说,虽然实现了上大学的目标,但不少孩子新目标还没有树立,自我控制能力又不足,在这个空窗期,就容易滋生出迷茫、困惑等心理,甚至出现陷入网瘾无法自拔等系列问题。
上了大学不等于进了保险箱
“不仅是家长,一些孩子也认为进了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放任自己随波逐流,丧失了继续勤奋学习的意志,结果成绩一落千丈,最终只好黯然离开学校。”林赞歌老师说,大学往往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总爆发期,每年总有一些大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不开心,不懂寻求帮助而饱受心理问题的困扰,甚至还出现精神分裂、自杀、杀人等一些极端事件。
目前,由于人们对心理问题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差,以为只有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才算是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因而忽略了心理异常的早期表现,很多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调适和解决,社会、家庭、学校、同学也不能够及时发现以及实施“危机干预”,很多悲剧因此发生。
林赞歌老师认为,一个孩子在大学的成长需要依靠社会、家庭、学校、老师、同伴、自身等多个支持系统,而家庭是连接孩子与父母情感最亲密的支持系统。一些孩子由于无法得到父母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在热闹的大学里,他(她)实际上是一个孤独者。若在大学期间再遭遇一些挫折,加上父母的责怪或给予更大压力,后果就不堪设想。
林赞歌老师说,每年每个高校都会有一些学生存在或重或轻的心理问题。学校一般的做法是会与家长联系,一起帮助孩子到专业机构治疗。
在现实中,有些家长对孩子问题高度重视,及时与学校配合带孩子去治疗,预后效果比较好,孩子最终可以继续学业,照样成才。但也有一些家长总是无法接纳孩子有心理问题或精神问题的状况,拒绝带孩子去治疗,直到孩子病情加重才悔不当初,结果误了孩子最佳治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