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自主意识 合理安排时间
从高三复习的进度看,以4月初的省质检为界,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省质检前为各科第二轮复习阶段,即在第一轮专题复习的基础上进行跨专题、跨教材的知识整合、拓展与学科能力的提升,同时加强对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适应性训练;省质检后则为各科补缺补漏与热点专题研讨阶段,即回归基础,回归教材,弥补缺漏,突出重点、热点话题,同时引导学生调适身心以最佳状态步入高考考场。
时间对于每个高三学生来说都是公平的,关键就在于谁能有效甚至高效地拥有它,进而转化为分数。
从规律上看,越临近高考,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换言之,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教师的教应不断在弱化,而学生的学则将更加凸显。因此,从大的方面讲,同学们要有自己的复习时间表,切忌只跟着老师的复习进度走。
一般来说,到省质检前,至少应有一次系统的一轮内容的复习;到高考前再一次。从小的方面讲,每个同学也都应有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要正确处理学习时间与锻炼时间、睡眠时间和业余生活时间的关系,切忌晚上加班加点。
众所周知,只有充足睡眠,听课效率才能有保障,千万别本末倒置。那么,日常的时间从哪里“挤”出来?应从生活中一些拖沓、懒散的习惯中“挤”,如有的同学洗个头就要花费半个小时的时间,拿一本书就要用十来分钟的时间……
运用有效方法 争取最大效益
学习的成功不仅要靠能力和勤奋,而且也要靠有效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及时复习。每天每个学科都要有复习时间,千万不要用“恶补”的方式,尤其是文科班学生,读书也是作业。其次,要处理好优势学科与薄弱学科的关系。薄弱学科适当加强无可厚非,但为补薄弱学科而弱化甚至牺牲优势学科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实践中不难发现,这种做法可能导致薄弱学科没有明显进步,优势学科也没有优势了,结果反而使学生学习信心受到很大的冲击。再次,扎实基础是永恒的主题。
从高考命题的难度看,基础题至少占60%,以150分总分计,至少有90分。不管何种层次的学生,扎实基础尤为重要。学校一位考上北大的学生在给学弟学妹的讲座中说:我读书时并没有感到什么是难题,因为我首先把教材的习题逐一解决,先易后难,慢慢地所谓的难题也就不难了。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中上层次学生失分的知识点绝大部分在高一年学习的内容。细究之下,不难理解,到了高三,虽然学生随着年龄、学识的增长,似乎高一年的知识就更容易理解了,然而,事实却恰好相反,其理解只是表面,具有很大的迷惑性,正如一种习惯已经养成并非朝夕可以改变的。这也是现在教育界的同行们逐渐意识到的,决胜高考应从高一年抓起。
因此,越临近高考,越要回归基础,回归教材。最后,学会总结概括与迁移运用。
尤其是理科班的学生,一定要注意从题海中走出来,偶尔“抬头仰望星空”——学会归纳总结,问问自己做这么多的题究竟干什么?哪些题型自己已经掌握了,可以适当减少训练的强度,哪些题型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一些同学有这样的感受,解不出来的题目经过老师讲解后似乎已经懂了,结果下次再遇到同样的题型,“卡壳”的可能还是原来不理解的地方。原因何在?这就是因为你并未真正的理解。
为此,建议同学们在听完教师讲解后,针对自己错误的题型找类似的题型再做一遍,这回你能解出来,或许你就真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