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右一)带队到现场调研
台海网11月28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王龙祥 焦修博 文/图) 一座有着230多年历史,历经过地震、战火的土楼,如今面临坍塌。
这座土楼现状经《海峡导报》报道(11月18日报道)后,引起了福建省文物局、漳州市主要领导重视,多次派专家到现场调研,要求云霄县文物保护部门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机制。
27日上午,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带队,再次前往树滋楼现场调研。
现场:摊贩撤离杂草除尽
经过一段时间整治,树滋楼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原本在树滋楼周边摆摊的摊贩已被撤离,大门口多了一个两米多高的木栅门;楼内,杂草被除尽,两三米高的滴水观音也移走了,地面露出整洁的地砖。
云霄县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峡导报》报道后,云霄县文体旅局组织文物工作人员到现场协调,并联合乡、社区及树滋楼文物保护工作委员会清理现场。“11月18日下午,县文体旅局召开党组会、局务会,专题研究树滋楼保护问题,要求立即进行杂草清除和周边环境清扫,对整座楼结构性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水井加装井盖,防止孩子攀爬;加固大门,晚上锁闭、白天开放。同时,要求树滋楼文物保护工作委员会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加强日常巡查,确保整齐整洁,协调指导制定修缮方案。”
回应:权属问题致修缮延宕
27日下午,云霄县文体旅局就树滋楼的情况,向导报记者作出了书面回应。
回应称:宜谷径村树滋楼于1992年5月29日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11月18日,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5月,树滋楼所在地和平乡政府提出土楼保护、修缮和利用建议。同年7月,和平乡宜谷径作业区同多数村民签订协议,将土楼使用权交由旅游投资商保护开发利用。由于这一建筑权属为当地族众所有,部分村民仍持有不同看法,尚未达成修缮维护利用的一致意见,使得土楼修缮工作无法实施。后因土楼内村民搬出,成为无人居住的空楼。
为了保护土楼,2019年2月,云霄县文物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云霄县树滋楼文物保护工作委员会”,负责日常保护管理。因土楼维修体量较大,经费欠缺,维护主体需要进一步明确,暂时未能对其进行大面积修缮。《海峡导报》报道了树滋楼的现状后,引起了漳州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亲自过问树滋楼的保护情况,要求结合迎接世界遗产大会,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机制,市、县两级要安排文保专项经费,并积极向上级争取经费支持。
整改:落实资金 尽快修缮
据了解,导报报道后,福建省文物局、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多次赴现场调研。
27日上午,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带队,与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林菁及云霄县文物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一起,再次到树滋楼调研,省、市两级文保部门原则上同意了云霄县文体旅局提出的整改意见:一、厘清协议三方村民、宜谷径社区、投资商关系,尽快明确权属主体;二、在属地乡政府明确权属主体的基础上,多方筹集资金;三、树滋楼文物工作委员会要落实日常管理责任,加强文物建筑安全检查;乡政府要指导督促村委各村民参与文明创建,自觉纠正违规行为;提高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管理能力,加强日常巡逻,确保安全、整洁;四、县文物主管部门聘请有资质的古建设计公司进行勘察设计,经报请省文物局批准后,协调指导这一历史建筑组织维护和修缮,并积极向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和县政府申报资金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