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告别“马路拉链” 搬入“集体宿舍”——记者探访主城区首条地下综合管廊
地下管廊开挖现场
台海网8月22日讯 据闽南日报报道,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出现警匪追逐于城市的地下管廊之中,环境幽暗潮湿,管线纵横交错,情节惊险刺激,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现实中的地下管廊是怎样的呢?日前,记者拿起相机,戴上安全帽,跟着项目工程人员进入金塘路道路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直击主城区首条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情况,了解深埋地下的“城市血管”。
现场聚焦 管廊肚里能开车
金塘路位于芗城区金峰开发区,南起胜利路,北至高速天宝互通,总长10.2公里。项目分两期建设,目前在建的一期工程全长7.7公里,而地下综合管廊也将会贯穿金塘路一期全线道路。
走进综合管廊,给人第一感觉便是宽敞,净宽4.3米、净高2.85米的管廊空间,丝毫没有传统下水道的狭窄。管廊两旁的管道支架密集而整齐地排列着,犹如一栋栋精修完工的小房间,只等各条管线“入住”。而中间2.2米宽的检修通道,虽然无法做到像电影中的飞车追逐,但也足够一辆小轿车行驶。
地下综合管廊到底管了啥?几张挂于管廊支撑架的标示牌给出答案——电力电缆10kV、通讯电缆、给水管、自用电气……据工程负责人吴旺根介绍,该管廊收纳了城市电力、弱电、给水、中水等线网管道,分为三舱和两舱两种类型,其中三舱综合管廊有1个综合舱和2个高压舱;两舱综合管廊有1个综合舱和1个高压舱。每个舱都放置不同的通道,两舱类型的管廊主要放置管廊自用的电气线路、通信电缆、10千伏电力电缆以及给水管道和中水管道;和综合舱一墙之隔的是敷设110千伏和220千伏高压电缆的高压舱,两舱相对独立。“每条‘血管’分工明确,确保‘营养物质’输送到位。”吴旺根介绍道。
再不用反复挖掘修路
无论身在城市或是乡村,你都曾经会在街头巷尾,看到错乱交杂的电线在空中随风摇摆的乱象;也一定经历过家门口的道路为了修理管道,拆了修、修了又拆的苦恼。落后的城市基础建设,成为影响城市美好生活的大难题,也制约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品质形象提升。为了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质形象,建设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大有益处。
金塘路作为省市重点工程,连接着市区西北部三个乡镇12个行政村、3个高速出口的城市快速通道,既是主城区的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更是福建省第一条220kV高压电缆下地入廊的建设项目。一期工程主路面计划于春节前通车(不含下穿通道段)。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地下管廊,既提升了城市管线维护的便利性,杜绝重复挖路带来的“拉链马路”问题及供电线缆、通信电缆、监控线缆等密密麻麻的线缆织成的“空中蛛网”现象,又使城市管线的使用年限比传统直埋式管线大幅延长,更加节约环保,同时将线路“由上改下”,改善了城市环境整体形象,提升区域的市政配套水平,带动周边2万多亩土地的开发利用,扩大主城区辐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