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瘦子”不知何时变成了“小胖子”
今年11岁的小马(化名)是叶彬华医生接诊的另一个“小胖子”,小马身高153cm、体重57公斤。其实,小马在小时候是比较消瘦的,幼儿园入园体检还被告知体重不达标。他的妈妈介绍,孩子小时候胃口一直不好,上小学后,暑假学了游泳,周末又学打羽毛球。“可能是因为运动量加大了吧,孩子的饭量明显增大,还特别爱吃肉。我们挺高兴的,孩子爱吃什么,就多做给他吃,冬天吃涮羊肉,他一个人可以吃一大包。”
不知不觉中,孩子从“小瘦子”长成了个“小胖子”。其间,妈妈也担心孩子太胖了不好,少买肉给他吃。但家里的老人说,孩子胖点身体更好,不容易生病;又说,孩子小时候胖不算胖,再大一点,长个后,就会瘦下来。
前不久,孩子经常喊口渴,喝了很多水还是渴。妈妈有点担心,赶紧带他到医院检查。抽血检查显示,小马的空腹血糖为6.8mmol/L,超过了正常值6.1mmol/L。医生建议控制饮食、多运动,先把体重控制下来,如果还不行,就需要配合药物治疗。
小时候胖不算胖,是真的吗?
很多人说“孩子小时候胖不算胖,长大后就会好”,这是真的吗?
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叶彬华副主任医师说,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肥胖越是发生得早,越是容易导致成年人的肥胖。调查研究发现,在超重肥胖儿童当中,一些慢性病指标已经显现,超重肥胖孩子的血压、血糖、血脂的水平,还有患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都比正常体重的孩子要高,这些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肥胖还会影响儿童青春期发育,危害呼吸系统及骨骼,对心理、行为、认知及智力产生不良影响,并诱发脂肪肝病、癌症等。因此,对慢性病的防控,应该提前到儿童、青少年,甚至提前到怀孕期间。
家长们普遍喜欢自家的孩子壮壮的。当家长觉得“壮”时,孩子可能已经存在体重超标了。孩子到底是壮还是胖呢?有科学的标准,那就是体重指数(见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