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城:潮声逾千年
泉州人李卫家在离海不远的山上。站在老房子的屋顶,虽看不见潮起潮落,但不远处的潮声阵阵,就在耳畔。
小时候,有时午后他会跟着父母去海边的滩涂上挖蛏子、抓螃蟹。在去海边的路上,会路过一个叫做后渚港的小码头。父母对他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港口,有很多国外来的大船停靠。李卫看了看眼前码头上停靠的几只渔民出海的小渔船,很难将它和“港口”联系起来。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泉州人,如何理解“海丝”文化?李卫想了想,觉得很难讲出个所以然来,这就好像要把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抽丝剥茧,再追根溯源、析精剖微。
但“海丝”文化却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个泉州人。比如,李卫记得家不远处的蟳埔村,那里的村民曾经住“蚝壳厝”,蟳埔女头戴簪花圈,穿着大裾衫、宽脚裤,打扮得非常“与众不同”。长大后他才知道,宋元时期,蟳埔曾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远洋航船载着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运往世界各地。而头饰是从中亚流传过来的。
泉州,曾经的世界海洋贸易网络中高度繁荣的商贸中心之一,宋元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窗口。马可·波罗经过古泉州的时候,曾在游记中写道:“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可见刺桐港当时的繁盛。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古人笔下的寥寥几笔,也反映了刺桐港五湖四海迎客商的熙攘景象。
石湖码头一角。成冬冬摄
数百年后,为了将泉州的“海丝”文化推向世界的舞台,泉州准备了20年。
从2001年起,泉州开始筹备“海上丝绸之路——泉州”申报世遗;2006年,泉州申遗项目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6年,泉州市牵头联合多个城市,全力推进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2018年,“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港口城市单独申遗失利,申遗项目后由“古泉州(刺桐)史迹”调整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万事俱备,东风自来。
“泉州申遗成功了!”这一刻,李卫仿佛又站到那个可以望到海的老房屋顶上,听到了潮声阵阵,似乎从千年前鼎盛的刺桐港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