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回归故里”的青花瓷器均出自于“泰兴号”沉船,一艘重达千吨的木结构贸易船,是当时最大的巨型帆船。1822年1月,“泰兴号”商船从厦门港出海,朝爪哇(即印尼)驶去,在行驶的途中,船不幸触礁,35万件珍贵青花瓷器和船上的其他商品沉入海底。
1999年,“泰兴号”被打捞出水,德化青花瓷器也随之“重见天日”。随后又几经波折,终于在近200年后回到了它们的“故土”。
在瓷器的捐赠者郑长来看来,德化青花瓷是同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展现,将其从“泰兴号”打捞出,相当于重现“海丝”文化。
泉州德化,是我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青瓷无与伦比,白瓷更是“登峰造极”,德化因此被誉为“中国白的故乡”。
德化白瓷的瓷雕技艺享誉世界,其繁盛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息息相关。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白瓷便通过泉州港输出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曾经,通过海上大通道,有无数像“泰兴号”一样的商船将德化白瓷运往世界各地。
“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德化诗人郑兼才曾如此描写德化瓷的盛景。
在此次泉州申遗的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中,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是宋元时期泉州内陆地区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
屈斗宫窑址。成冬冬摄
“通过考古,我们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四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并有叠压打破关系的龙窑、分室龙窑、横室阶级窑,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德化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据德化申遗工作组人员介绍。
展现陶瓷手工艺技术的德化窑址和磁灶窑址、见证宋元时期泉州冶铁手工业的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共同构成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印证了昔日刺桐城的商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