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山不是普通的小山,而是一座文化宝山。”胡家其用了十年的时间慢慢地明白了这个道理,又用了二十年让更多人相信这句话。
泉州古称“刺桐”,是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这里对外商贸往来的船舶络绎不绝,出海和回航都需要顺应季风规律。泉州冬季偏北风,此时船舶顺应风向从泉州出海;夏季偏南风,船舶又顺风从南部海域回航。因此每年农历夏四月,冬十月,百姓会在九日山下向海神祈求风信顺利。彼时,地方官员也会定期主持祈风仪式,礼毕后登山游赏并题写诗文纪事,刊刻于九日山的崖壁上。由宋代到清代,渐渐形成了九日山祈风石刻群。
1988年,在厦门一家外贸公司工作的胡家其,突然接到了家乡的消息,问他愿不愿意回乡照看九日山。那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赴泉州考察,九日山在考察之列。于是,重振九日山被提上了日程。
这对胡家其来说有些天方夜谭,用他的话来说,相当于“用一份每个月1500块工资的工作换一份每月38块5的工作。”但考虑了三个月,最后胡家其接受了。原因是这三个月里,他查阅了大量关于九日山的史实材料,隐约了解到,家乡山上那些刻着字的“黑不溜秋的石头”,曾经如此辉煌,简直称得上是“无价之宝”。
尽管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回想起头两年的日子,胡家其直摇头,说:“实在是太苦了。”彼时九日山无人问津、满目疮痍,祈风石刻也在岁月的侵蚀下失色蒙尘。胡家其住在山脚下的一间小屋里,每天上山先做三件事:开门、扫地、烧开水。日常工作外,修桥、造路、清洗、描红……都由他一人张罗。
“独守”九日山十二年,胡家其既是卫生员、管理员,又是防火员、讲解员。直到2001年前后,泉州开始启动申遗工作,胡家其才卸下些许担子。
去年,年逾七旬的胡家其不舍地离开了九日山,回首一望,三十二载,半生年华。胡家其总是很珍惜每一次讲九日山故事的机会。“我给一个人讲,他听了受益后再回去给10个人讲,这10个人再给10个人讲就是100个人,这100个再跟100个人讲……”
泉州申遗成功,意味着九日山祈风石刻群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胡家其激动地念起自己作的一句诗——
“莫道九日少景致,唯有亲临此山中。”
那艘船:漂泊200年
青花灵芝纹碗、青花灵芝纹杯、青花火龙纹盘、青花“湧利”款人物纹盘……两年前,194件清代德化青花瓷历经百年漂泊后回归故里时,曾引发广泛关注。
青花“湧利”款人物纹盘。人民网 林晓丽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