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5月21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铁铸小香炉,壁环平口铺。
麝焚葵叶大,兽啮竹根趺。
净几群书外,闲堂一物无。
中间任灰烬,终与蕙兰俱。
说起香炉,就想起宋代梅尧臣的这首诗《香炉》。
香炉,是香道必备器具,是中国传统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
一阵风吹过,一缕香烟随风而散,难以捕捉,而香炉,却能将那缕香烟中美妙的味道存储、记录下来。香炉承载香品,因香而生,因香而美。中国古代各时期香炉带有鲜明的朝代特点,汉代的仙气缥缈,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雅致古朴……
“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特别推出了香炉展,展出香炉71件,不仅包括众人熟知和喜爱的“博山炉”“宣德炉”等各式精品,还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德化瓷烧制技艺)苏跃进创作的各式瓷制香炉。这些香炉清新悦目,让人感受到现代德化陶瓷技艺对古香炉文化的另一种传承和创新。
本期“温陵百艺”,带大家走进苏跃进香炉世界里的风雅意境,体验香炉技艺的魅力,了解他和香炉结下的不解之缘。
创作中的苏跃进
簋式炉
逆境中与香炉结缘
1992年,15岁的苏跃进跟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林禄扬学习陶瓷雕塑。天生动手能力强的他,勤劳又肯干,很快就熟练掌握了瓷雕中的捏、塑、雕、刻、镂、推、接、修、烧等技艺。21岁时,他创办了自己的陶瓷厂,可谓是少年得志。然而,也因为年轻气盛,他没有专心守艺,想要更多的成功,结果投资失败,他的人生走到最低谷。
迷茫的他,生活极其艰难。为了生活,他只能出外打工。有一次,他在一个朋友的古玩店里看到一个青铜香炉。看着香炉里面的青烟盘旋上升,香气幽幽,沉闷许久的他,心境突然开朗……
这位朋友告诉他,有资料记载,追求雅趣的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与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她将自己的忧伤化作精致的悲情,投射到了一切美的事物上。香炉便与春花、微雨一起,成了李清照最喜爱的审美选择。
受到触动,处于悲伤境遇中的苏跃进对香炉有了特别的情愫。从那以后,他就经常关注香炉的信息,看到喜欢的作品,也会买来收藏。
“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2014年,他从新闻里了解到北京展出百余件“巧生炉”精品。这些作品是传统工艺大师陈巧生经过近四十年努力,恢复几百种经典宣德炉器型,推陈出新的作品。作为陈氏铜器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人,陈巧生自幼勤奋好学,并对传统“宣德炉”情有独钟,他推出的“巧生炉”便是对宣德炉的延伸和发展。它效法历代古铜炉,更在用材和技艺上超越古炉,于形、神、韵间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与魅力,造型典雅,皮色润和,仪态沉稳,充满灵气。
这个新闻触动了苏跃进。走南闯北多年,他骨子里还是深爱着瓷艺。一心想重拾技艺的他,想道:何不在香炉中找到自己在陶瓷技艺方面的一条出路呢?虽然自己的水平不可能跟陈老媲美,但他可以用陶瓷技艺做仿古宣德炉和创新各种香炉作品,传承香炉文化,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