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7月22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各种色彩的面团材料,在手工艺师傅手上经过一番揉、捏、搓,几分钟后就幻化出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猪八戒、姜太公等“妆糕人”形象。这项手艺表演是很多泉州人儿时的记忆。今年已62岁的洛江区双阳镇人张明铁就是这门手艺的传承人。近日,泉州晚报社96339热线记者联系上老张,他为我们讲述了他与“妆糕人”的故事——
自小学技艺 承父亲衣钵
我是洛江区双阳镇张厝人,听我父亲讲过,很久以前我们村有大半个村的人都会做“妆糕人”,并以这门手艺来获得收入维持生活。后来,做“妆糕人”的渐渐少了,传到我父亲这一辈,整个家族基本还以做“妆糕人”为生,但因收入太低而纷纷改行了。到了我这一辈,虽然我有仨兄弟,但最后也只有我一个人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我从16岁左右开始跟着父亲挑担走街串巷。制作“妆糕人”材料和工具都要提前一个晚上准备好,用糯米粉和面粉做成“面团”,再用调色素染色,这就是做“妆糕人”的原材料,还要准备蜡油、剪刀、木梳、角碑等工具,然后把这些材料和工具装进大木箱里,再带上椅子、水和干粮等。这就是我们第二天要用到的全部装备。
无论刮风下雨,每逢哪个村子有“佛生日”等民俗节日,我们都会前往摆摊,因为全靠步行,因此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赶路,直到天黑了才能收摊回家。
跟随父亲摆摊的日子,也是我学习“妆糕人”手艺的时候。父亲一边帮客人做“妆糕人”,一边扯下一块面团让我从简单的造型学起。比如做生肖系列“妆糕人”,他没有讲过什么理论知识,只做了个成品让我参照。我做完后觉得跟父亲做出来的不像,就揉捏成团,重新做一次,如此反复不断练习。
父亲总对我说,要努力提高“妆糕人”技术,等到有一天我可以做出“观音”造型就可以出国了。在父亲看来,能出国就代表做“妆糕人”的技艺达到很高的水平。“观音”是那时候最时兴的“妆糕人”形象,也是所有“妆糕人”手艺人奋斗的目标,能做出传神的观音形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