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山海情》剧照
电视剧《山海情》剧照
产业引渠土生金
《山海情》从第11集开始,迎来闽宁村人的转折点。由黄觉饰演的菌草和菌菇栽培产业的福建专家凌一农带领村民成功种出第一批菌菇,帮助村民迎来新生活的曙光。
剧外,产业扶贫是闽宁协作的重要战略举措。
“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根源在于自然条件太差,传统种养业受到限制。只有把人放到产业链上,才能真正打破传统产业结构,实现造血式扶贫。”2010年,福建省第七批援宁干部林珍发、林超雄提出在西吉县建设产业园区,把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西海固,打造宁夏南部山区产业集群。
2011年8月,投资10亿元的宁夏首个“闽宁产业园”在西吉县吉强镇水泉村和袁河村开工。按“一园五区”的整体空间功能布局,分为特色农产品加工区、轻工区、电子工业区、物流区和商贸服务区。
产业援宁,莆商闻风北上。由福建省第十批援宁干部蔡志引荐并成功落户西吉县闽宁产业园的泽艾堂生物科技、天之涯服饰、华晟塑料等闽籍企业就是其中代表。
走进泽艾堂生物科技公司艾香扑鼻的生产车间,流水线上,贴着地址的艾草制品正准备发往全国。“每天干8小时,一个月能赚2000多元,不但收入稳定,而且能照顾孩子上学。”不用再背井离乡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女工伏旭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引过去的企业要能落地成活,才能壮大当地产业筋骨。以泽艾堂生物科技为例,种植、包装、销售都在西吉,实现三产融合,企业年销售额逾千万元。”蔡志介绍说,在东部,这些需要更新迭代,劳动梯度转移的企业引导到西部,结合当地用工优势和自然禀赋发展产业,能取得多赢的成效。
像西吉闽宁产业园这样的产业集镇,在宁夏共有10个,总入驻70家企业。数据显示,闽籍企业对宁夏的投资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精准施策助脱贫的“闽宁模式”,从援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从冷凉蔬菜到酿酒葡萄,从马铃薯种植到塑料制品、服装等轻工产品制造,一个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正在改变西海固土地寡产的生产结构,推动贫困地区的整体社会进程。
扶志源头活水来
群众所需,力之所向。24年来,莆田挂职干部通过传帮带,将本地教育、医疗、技术、人才引到西吉,为当地留下一支薪火相传、永不带走的民生队伍。
《山海情》剧中,随着挂职结束,陈金山、凌一农相继返回福建,成长起来的德福、德宝、水花们接过扶贫大棒,朝着发展家乡、振兴家乡的美好明天继续奋斗。
扶贫,扶智更扶志。昔日南下打工仔南国强,选择回到黄土高坡当起“羊倌”,办起当地第一家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带着县里1900多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一起养羊奔小康。引进来、走出去、再回来,换脑子、学点子、找路子,更多的南国强在家乡的山头实现梦想。
西吉县冯庄南湾,人们从窑洞移居他乡,留下的4500亩耕地和1万亩林地,就是封山禁牧后“90后”新农人林万凯的新机遇。他将在这里和韩国人合作耕地经济,种植辣椒;和养殖业合作者发展林下经济;而山沟经济是他布局全域旅游的法宝。
在林万凯的育苗中心里,茄子、辣椒、西红柿、西瓜、娃娃菜长势良好,整齐地排在苗床上。他把耕地经济、林下经济和山沟经济总结为田园综合体,而土地则是他梦想照进现实的保障。县政府果断支持了他的构想。
人,是破局的种子。闽宁协作二十五载,在新视野、新观念、新模式海风吹拂下,只要有土地,再高的山,都能建起新绿洲。
爬上高过城区的火石寨乡沙岗村,如今的山头上,层层梯田尽染夕阳余晖,一绺绺“水田”泛着金黄的光芒。
“这层覆盖土坝的薄膜是农用地膜,冬春保温,夏季可减少水分蒸发保水抑温抑盐,还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土壤营养。”曾经十年九旱的西海固,如今处处都被这层致富膜覆盖。火石寨乡党委书记王生海向记者介绍说,利用科学种植,筛选出最宜种的农业品种,村里通过流转土地,种植了2200亩冷凉蔬菜、500亩大果榛子、200多亩艾苗……因地制宜实施农业产业化,贫困户翻身成了产业工人,昔日土戈壁,成了今天脱贫金沙滩。 (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林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