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1月11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柴火灶的袅袅炊烟、蒸笼的淡淡木香、红团的丝丝甜味,在莆田人心中是一种特殊的味道和遥远的乡愁。每逢佳节,莆田的家家户户总少不了红团、开花馒头等莆仙传统美食,而蒸笼是这些美食的理想蒸具。近日,记者走进莆田北岸,探访市级非遗传承人黄进泉的“蒸笼”岁月。
黄进泉在制作蒸笼
初心 四代传承 专注细节
莆田北岸经开区位于忠门半岛,这里素有手工制作蒸笼的传统。2018年,忠门蒸笼制作技艺被列入莆田市级非遗项目。
今年63岁的黄进泉,家里从太爷爷开始就精通蒸笼制作技艺。他从小耳濡目染,对制作蒸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12岁开始帮助父亲制作蒸笼的盖子。1972年,跟随父亲到晋江,肩挑蒸笼,走街串户修制蒸笼。”黄进泉回忆道,他们靠着吆喝渐渐在当地有了知名度,便有了学校、医院、建筑公司等食堂固定客户。
走进黄进泉在北岸东埔镇度下村的老房子,映入眼帘的就是他的“宝贝”们:蒸笼、花篮、盘担、果盘……琳琅满目,大小各异,无不精美。“这个蒸笼是我父亲制作的,50多年过去了,依然完好无损。”黄进泉颇为得意地介绍,这些蒸笼轻巧美观,却质地牢固、经久耐用。
别看黄进泉收藏的这些祖辈留下的“老家伙们”又旧又土,在过去,它们见证过蒸笼制作最风光的时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忠门蒸笼远销中国台湾、东南亚等地。而那些大大小小、规格不同的新蒸笼,却更能体现出如今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这种直径28厘米的小蒸笼,适用于电饭锅,我家里也在用。”黄进泉拿起一个较小的蒸笼展示给记者看。
一谈起蒸笼的制作技艺,黄进泉便滔滔不绝,忠门蒸笼是用富有弹性的柳杉,配以柔韧的竹片和山藤材料,经过精心加工制作而成。“蒸笼制作看起来简单,实则繁杂,要使蒸笼美观耐用,绝非易事。以制作一屉直径2尺的蒸笼为例,先后要经过盘制腰箍、编织底座、绑接竹篾、钻孔等30多道工序。”黄进泉说,他如今年纪大了,体力不胜从前,六七天才能制作好一套蒸笼。
黄进泉手工制作的各式蒸笼
回归 守艺创新 匠心筑梦
上世纪70年代,大批忠门人北上寻找商机,黄进泉也带领一班徒弟在北方各省大规模制作蒸笼,逐渐形成以蒸笼业为龙头,与蒸笼相关的木材、竹材、藤材加工全面发展的新格局。后来,黄进泉改行在北京从事建材、瓷砖等行业。
6年前,黄进泉回到家乡。30多年没有制作蒸笼的他,因家中蒸笼坏了,打算买一套新的,结果卖家开价3000块,他觉得太贵,且心头始终凝结深重的蒸笼情结,便不顾家人反对,重操旧业,拾起蒸笼制作这门传统技艺。“对于蒸笼制作技艺,我始终放不下,并且乐在其中。”黄进泉说,就连妻子也说他不知道享福。
“因为多年没有制作蒸笼,我的手艺有点生疏,再加上制作工艺的改良,所以做得不够精美。”黄进泉说,他就挨家挨户串门,偶遇别人制作蒸笼,便站在一旁认真观摩,仔细研究手法的不同,回家后开始按照“偷来”的方法制作。完工后,还邀请邻居、朋友一起找成品的瑕疵。稍有不满意,他便把蒸笼拆了,重新制作。
细节决定成败。黄进泉随手拿出一个蒸笼,介绍道,他制作的蒸笼接头总是严丝合缝,“财头”位置比别人制作的更加细长。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却是蒸笼是否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决定因素。除此之外,福州、泉州等地的蒸笼底部多是两条竹片编织成的,而黄进泉制作的蒸笼底部在此基础上多加了一条,更不容易松散、变形,耐磨耐压,经久耐用。正是因为黄进泉这颗执着的匠心,在制作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渐渐地,他的名声也越传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