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8月14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日前,根据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对退养还湿工程区域的定期生态监测结果,宁德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退养还湿”工程实施后,自然生境进一步优化,生态物种进一步丰富,现已基本恢复该海域自然湿地功能。
宁德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经宁德市政府批准,为保护湿地、红树林、珍稀鸟类和中华白海豚等水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三都湾湿地划定的保护区,是三都湾国家重要湿地的核心部分。2014年4月以来,保护区福安片周边群众未经批准围海养殖,造成湿地面积减少近170公顷,局部生态系统遭受破坏,2017年9月被列为福建省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事项之一。
宁德市、县两级高度重视,扎实推动保护区非法围海养殖问题整改,2019年5月,该问题实现交账销号。同时,福安市启动了以实施滩涂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为重点的“退养还湿”湿地修复工作,湿地生态逐渐恢复,重现植被增加、鸟儿飞翔的美丽景象。
▲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福安辖区
违规围垦 滩涂环境遭破坏
近日,记者随巡护员陈兴来到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下白石镇大获村塘口,放眼望去,处于低潮位的大获湾是一大片灰色的滩涂,现在这里属于弹涂鱼的世界。在一小片红树林中,招潮蟹高高竖起两只火柴棒般凸出的眼睛,几只鸟儿在遥远的海岸交汇处滑翔。
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陈兴是这片水禽红树林湿地的守护者之一,自2018年进驻以来,他便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陈兴告诉记者,两年前,这里的930亩海滩还是土坝层叠,海蛏黄鱼养殖场遍布。如今养殖场撤了,这里还原一望无际的平整滩涂,阳光下,呈现“日照龙鳞万点光”的景象。
大获村及相邻的行洋村位于下白石镇西部沿海,村前海域滩涂是福安蛏苗的原产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村民开始围塘养殖,使得该海域成为全省著名的蛏苗养殖基地,在全国首创肥水暂养蛏苗技术并得到推广,蛏苗养殖收入成为行洋、大获及周边村民的一项主要生活来源。2014年4月起,村民自发投股非法围海,扩大养殖规模。当地海渔部门多次组织乡镇干部劝阻村民,组织了30余次执法行动。但村民依然我行我素。
滩涂围垦使保护区海域植被锐减,遭遇水质危机,鸟类食物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
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日益突出的矛盾,福安市审时度势,针对海域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实施退养还湿、海上渔排综合整治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切实推动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18年3月,在充分调研和法律论证的基础上,福安启动了以实施保护区滩涂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为重点的“退养还湿”工程,将170公顷、涉及622户养殖户的海水养殖滩涂逐步恢复原生态,并制定一系列规范性制度,从生态空间、产业结构、环境保护、执法监督等各方面系统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