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狮山下城郊岭边亭村 王志凌 摄
石山洋生态观光区 李民雄 摄
乡村振兴指导员入户走访 王志凌 摄
太子参助农增收 王志凌 摄
宅中“醉”美茶园 魏发松 摄
乍洋丰收农业园 吴霖 摄
葡萄丰收 林少玲 摄
游朴故里上黄柏 彭丽华 摄
台海网7月12日讯 据闽东日报报道 盛夏柘荣,又到太子参采收时节。徜徉乡野,朵朵伞花绽放,伞下是忙碌采摘的参农,脸上是增收的喜悦和憧憬。
太子参是柘荣县农业的特色主导产业,自清末零星种植发展至今,柘荣已成为全国最大、最活跃的太子参产销区。立足这一特色优势产业,柘荣持续发力,做强产业兴村富民,全县90%的农户从事太子参种植、购销等行业,集聚药业及关联企业20余家,“闽东药城”实至名归、“参”机勃发。
一根参,富了老乡、美了村庄。像这样产业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在柘荣不胜枚举。
时下柘荣,乡村振兴是广大农民最热切的期盼、最动人的梦想。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柘荣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精神为指引,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凝聚合力、精准发力,高质量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一条条彰显闽东特色、柘荣亮点的乡村振兴之路在清新山水间铺展,尽显生机和魅力。
奏响“增收曲”,做强特色产业
“有产业支撑,增收底气足。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有盼头!”谈起目前的生活,柘荣县楮坪乡洋坪村村民袁爱英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曾经的袁爱英因3个孩子的学费负担,生活捉襟见肘,被列为精准扶贫户。当地党委政府在送上教育扶贫基金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后,又立足特色产业,帮助他申请了产业帮扶资金,种起了茶叶、太子参和油柰。闲时,勤快的夫妻俩还会在周边打零工,一年下来收入近6万元。如今,袁爱英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有了积蓄,一家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子越迈越稳。
乡村振兴,产业是核心。因地制宜、选准产业,精心培育、久久为功,形成规模、发挥效益,让农民捧起“金饭碗”、揣上“金腰带”,才是乡村振兴的落脚点。近年来,柘荣致力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强以中药材、茶叶为主导的“2+N”现代农业体系,做精富锌富硒、林竹花卉、名优水果等特色产业,做大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构筑“一体多元、优质高效”的农业产业格局,让产业成为乡村振兴最强劲的支撑。
目前,柘荣建立形成农业“2+N”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新增百亩以上农业基地10个,市县级特色现代农业开发示范基地23个,建立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3个,并启动建设全国首个产业化、智能化太子参种苗生产基地,可年产多抗性、丰产性太子参生产苗1.05亿株。在太子参、茶叶两大特色主导产业的带动下,全县完成665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扶贫措施落实,占全县精准扶贫户的90%。一个个增收致富明星村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以茶叶、太子参为主导产业,城郊乡熊透村采取“公司+村委+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实现企业、村、民三方共赢,带动村财增收10.5万元,带领8户贫困户脱贫、15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昔日“穷透”变“雄透”。
依托太子参,英山乡凤洋村推行“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共建模式,打造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农业产业体系,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村财增量、村貌增靓,佳话连连。
“辣椒村”东源乡铁场村则推行“支部+N”新模式,村企融合、联动发展,全村70%以上人口从事辣椒相关产业,年种植辣椒近600亩,户均增收1万多元,火辣辣的致富路远近闻名……
从“小农户”到“大产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孤帆独舟”到“巨轮舰队”,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在柘荣方兴未艾。目前,柘荣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总数超过500家,其中天人药业牵头创办的“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在全市首家成功获批,基地规模1.5万亩,带动农户5000多户,预计年销售收入2.2亿元,户均年增收约4500元。同时,培育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上报增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入选第一批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5家,参选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7家,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培育市级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示范社15家,打造精准扶贫典型示范村8个,辐射带动扶贫对象增收,实现户均年增收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