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中秋的感情有别于春节。春节用诸多的形式感包含了太多严肃的意义,中秋则更像一个玩伴,不拘形迹。
我们普通人过中秋无非吃吃月饼,赏赏月,喝喝酒,与亲朋小聚一番,但文人墨客就多了一个任务,那就是要把中秋留下,留在记忆里,留进历史里,于是有了浩瀚的中秋诗文,于是当我们再过中秋的时候,就演变成了一场宴会,一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盛宴。透过这些诗词文字,我们也看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习俗。
古代诗词>>>
■著名的中秋
苏东坡《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关背景:古代写中秋最著名的当属苏东坡的《水调歌头》,当时苏东坡正在山东密州做官,弟弟苏辙在济南,尽管并非天涯海角,却因各自事务缠身,已有五年未曾谋面。苏东坡对月酌酒,渐至沉醉,正所谓酒入愁肠,思绪翩翩,才有了这首词作。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东坡这首词之所以独擅胜场,就在于他的高妙和深情。此外,这首词的好处还在于它几乎包含了中秋诗文的所有因素:月亮、饮酒、怀远。拜月的风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原始人对自然的崇拜,以后这一习俗又衍生为月下酌酒、赏月、祈福等活动。
■哀痛的中秋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相关背景:同样是牵挂弟弟,杜甫的情怀就比苏轼来得沉痛,诗歌表现的是安史之乱背景下的中秋节,一点喜气没有,有的只是哀痛。可以说中秋的基本主题应该是亲情,而这种源于农业社会的亲情正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情怀之一。古代的战乱很多,加之交通和通信不方便,一旦骨肉分离便可能成为永诀,所以,杜甫在诗中所流露的这种痛彻之感也就不难理解。
■相思的中秋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相关背景:除了亲情,爱的相思也往往进入中秋诗文,唐初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就可以看做这方面的代表,这种相思跟花前月下的意象非常和谐,写得温情脉脉,而且张九龄无意中开拓了中秋诗词的境界,他笔下的月亮不是“山高月小”的山月,不是长空朗月,而是海上之月,扑面而来的是宏大的意境,前无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