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校庆时之大礼堂
另一个广为传播的故事是关于吴晗的,普遍流传的说法是吴晗原本就读于上海,后追随胡适到了北京。
他投考清华时数学考了零分,因为文史成绩特别优异而被清华“破格”录取。而事实则是吴晗的数学的确不好,在投考清华的同时他也报了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但都因数学成绩太差而折戟沉沙。
但是,他被清华录取时参加的是历史系二年级的转学插班考试,并非一年级新生的招生考试。
在吴晗投考的1931年,清华历史系招收二年级学生的考试科目如下:“一、党义,二、国文,三、英文,四、中国通史,五、西洋通史,六、大学普通物理、大学普通化学、大学普通生物学、论理学任择一门。”显然,其中并没有数学一门,因此传说自然不攻自破。
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有传说闻一多也是因作文颇佳被“破格”录取至清华的。其实,这件事发生于清华在湖北省的初试环节。
该年的湖北省内“初试是在武昌举行的,科目有历史、地理、算学、英文。他的这些成绩都较平平,但是一篇《多闻阙疑》的作文却得到考官的惊异。
这篇题目与闻一多的姓名有关,好像曾经练习过,关键是他模仿梁启超的文笔——那时最为时髦的笔法,竟出自一个少年之手。
果然,这篇出类拔萃的作文使他获得备取第一名,有了入京复试资格。复试时,他以鄂籍第二名被正式录取。”
因此,闻一多并非因为一篇作文而被清华学校“破格”录取,最终决定他能够被清华录取的是在北京参加的复试的成绩。
当时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学生选拔,首先由各省推荐,而各省内部往往由于缺乏经验,选拔过程各异,尚未形成一种严谨的制度规范。
闻一多所在湖北省毕竟还为此事专门举行考试,而有的省份甚至只有口试。
二
民国时期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以今天的评价标准来看,当时的高等教育制度有诸多不完善之处,而当时大学看似灵活、多样的招生制度,实则是出于教育水平发展落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无奈之举。
近代以来,传统的科举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需求,新式学堂、大学纷纷设立。
早期清华学堂(20年代)
不过,近代教育的转型尚需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因为当时大学课程中多采用英文教材,而许多理工学科对学生的数理水平要求也较高,所以彼时决定一个学生是否能够被一流学府录取的关键因素,往往在于其英文和数学的成绩。
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资源不仅十分匮乏,在城乡、地理区域之间的分布也极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