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的新作《<清明上河图>面面观》受到广泛关注。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开封城内外的热闹景象,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在余辉的讲述中,《清明上河图》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而且隐藏着很深的思想性。张择端在表现开封城繁华的背后,揭示了当时的一些社会弊病,他以这幅画为契机,委婉地劝谏宋徽宗。
一位神秘的作者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张择端。说他“神秘”,是因为他流传下来的资料和故事很少,人们只能从中得到一些零散的信息。
资料图:游客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观看石渠宝笈特展上的《清明上河图》,该展共包括283件书画藏品。 中新社发 张浩 摄
在金人张著的跋文中,对张择端的生平有过一个介绍。但也不过寥寥数语,很难勾画出这位画家详细的人生轨迹。
但综合起来,可以知道的是,张择端字正道,幼年熟读诗书。在年轻的时候,游学于京师,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命运。不过,张择端后来转而学习绘画。如今看起来,这像是考试失利后的谋生之举。
张择端很有点绘画天赋,还如愿考入翰林图画院,他擅长描绘舟车、市桥郭径,细致无比,自成风格。后来,他完成了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
遗憾的是,有关张择端的下落几乎再也找不到任何一点资料。余辉推测,张择端生活在北宋末年,很可能在北宋灭亡后滞留北方,才会“踪迹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