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卷里的老北京城旧影
何大齐爱研究文字,也爱画画。挺早就喜欢没事揣着纸笔,逛公园逛庙会,跟人聊天,给各色人物风景画上几张速写。材料积攒得多了,便有了后来的《烟袋斜街旧影图卷》。
烟袋斜街的地理位置相当不错,是一条从鼓楼到什刹海的捷径。它曾因挂货铺和古玩店出名。间隔着有些服装店、理发馆、油盐店、弹棉花铺子之类,卖包子、火烧以及各式北京小吃的摊子则增添了许多烟火气。
岁月变迁,如今烟袋斜街仍是一条颇有名气的商业街,也是旅游必去的打卡之地,但却不再是从前的模样。何大齐有个老同事正是烟袋斜街的老住户,经常会谈起那些早已尘封的往事。
借着老同事这层关系,何大齐找到了几位八九十岁的老人“采访”——他们都是打小儿就住在烟袋斜街上——一个门脸、一个酒幌地慢慢回忆老街的模样。
整整花了一年多时间,何大齐在一幅16米的长卷里“恢复”了烟袋斜街1940年时的旧貌,用平视以及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出七八十年前整条老街道的景象。
《烟袋斜街旧景图卷》局部。受访者供图
比如,专卖毛笔的“文渊魁”就一间门脸,前店后厂,深蓝色的布帘子上写着“湖笔”俩字。门前搁着桌子,陈列两支特大号抓笔当招幌;澡堂门口还有个卖糖葫芦的小贩,等着招徕生意。
“我还画过一幅36米长卷《驼铃古道图》,说的是模式口。”何大齐说,“反复调查、核对绘画细节确实费精力,但我想用一种方式,把北京的民俗风情保留下来”。
“我不是专家,我只是喜欢写写画画”
大概因为何大齐擅长书法、绘画,平时还研究点古文字,身边许多人经常开玩笑地叫他“专家”。每逢听到这个称呼,他就笑,“我不是专家,只是喜欢写写画画”。
“书法和文字学,我把两者看成一个整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诗、书、画甚至音乐,某种意义上都是相通的。”何大齐自有一番心得,“艺术里就必须有文化的东西。你的文学修养如何,对生活的感悟怎么样……都跟书法有关系”。
所以,他力主学书法可以懂点古汉字,要多学学中国古典文学,“书法尤其行草,写出来像音乐旋律一样,有感情在里头,有形有神。谁给的?写字的人”。
“艺术的根还在文学,中国的诗词歌赋,是最好的引导你走向艺术的通道。”何大齐如是概括道。(记者 上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