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
当下,很多职能部门在应对重大舆情时采取的传统官僚维稳措施,已经完全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一系列事件都深刻说明,各级政府和官员的媒介素养提升迫在眉睫。
此次泉州事件中,尽管政府通报称,事件发生后,泉州市主要领导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并赶赴现场指导应急处置工作,指派分管市领导一线调度指挥,要求泉港区马上成立现场处置、群众工作、海洋影响和评估处置、事件调查等工作小组,分头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但是,这样“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的通报并不能释疑解惑。而对于关注事件的网民来说,政府唯有用更缜密的溯因、更积极的处置、更严厉的追责和更完备的善后,才能有效缩短“信任半径”。
诸多案例也证明,媒体的采访,对危机事件的处置往往是有利无弊。只要地方政府敢于直面问题,媒体报道就能成为帮助地方应对舆情的重要力量。并且,来自媒体的生硬通常更具传播力。相反,如果地方政府把精力投入在阻挠采访、威慑记者、排斥监督上,结果往往更糟。
党和国家一再要求,各级政府“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对照之下,泉州方面不妨自我追问一下。
期待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泛滥信息,我们很多时候离讯息很近,却离事实很远。因此,那些真正冲在一线,掌握客观事实的记者也有更显珍贵。
最近,不少地方也发出了进一步加大舆论监督力度的文件,但是,如何让文件从文本走向现实,如何让舆论监督称为正常的新闻活动,需要每一位官员、每一级政府的支持。
目前,泉州公安已经道歉,这是尊重舆论监督的必要纠偏。但道歉不是终点,得有人为此负责。毕竟,很难想象,如果无人授意,公安民警会如此巧合地深夜对调查记者“精准查房”——至少从理论上,宣传不应该是公安干警直接分管的领域。
因此,查房的决策是谁做出的,决策过程是怎样的,背后反映出了何种治理水平与行政逻辑,才是真正要害。否则,出了事便找人“背锅”,该负责的人反而无事,抑或为了应付舆论发个道歉走走过场,忍一时风平浪静,有恃而无恐、作恶无后果,类似的事件就会反复上演。也许这一次暂时平息舆情巨浪,但正如大海,表面的平静下面往往藏着暗流。窥一斑而知全豹,古人诚不我欺也。
文/蔡斐(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侠客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