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教育部对各地发出明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80万人,比今年多20万人。通知中指出,对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11月22日《京华时报》
□刘义昆
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很多人以为是崔永元说的;但崔永元说,这话是社科院时统宇教授说的。不过,崔永元又强调,“收视率是万恶之源,没有问题。”时统宇教授的意思是:片面追求收视率会造成很坏影响,之所以出现电视节目低俗化,便是收视率闹的鬼。对于高校而言,毕业生的就业率当然很重要,但若“片面追求”,恐怕也会使之沦为“万恶之源”。
收视率造假现象屡见不鲜。为了保住专业,或者为了办校政绩,一些高校同样也会在就业率上造假。是的,连GDP数据都屡屡曝出丑闻,就业率和收视率造假无疑像“小儿科”。
当收视率成为唯一追求时,电视节目便会通过炒作、媚俗来提高收视率,电视台便会放弃社会责任。当就业率成为唯一目标时,一些专业便会给学生灌输“成功学”的思想,以敦促其抓紧就业,却忽视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另外,也有某些专业存在先天缺陷,学生找工作虽然不易,但只要其具备了专业能力,却能有一个较好的未来。还有一些专业就业情况或许不好,但对社会的意义重大,譬如说哲学专业。
人大校长纪宝成曾对“大学围着市场转”提出尖锐批评。他说:“这种认识不顾高等教育本质的属性,不顾大学的天然本职的使命,把大学当成了市场经济的附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明确指出,“市场规律与竞争法则不适用于教育,教育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教育过程、目标、结果或教育产品都不能与经济相提并论”。
何况,价值规律应该很多人都懂,现在吃香的四年后未必吃香,而今天不好卖的产品,或许几年后就是香饽饽,过于看重目前的就业率,恐怕连围着市场转,也未必能转得好。
温家宝曾说,“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 毕业生就业率虽然很重要,但却不是大学的全部,甚至不是最重要的那部分;大学是否有 “独特的灵魂”,才是教育部更该重视的问题。是的,只有把高等教育法确定的自主权还给大学,才有可能实现大学的学术权力核心化;只有让教育者们彻底摆脱功利的缠绕,才可能实现大学精神与使命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