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导报06版《孕妇看病 药房发错药》曾报道杨小姐去厦门第二医院看病,药房错将“丙酸睾丸酮”当成“黄体酮”发给她。15日又有市民陈先生打进导报热线968801,称9月份他妻子怀孕后去厦门第二医院看病,结果病历单上写的是“黄体酮”,拿回家吃的却是“红金消结胶囊”。孕妇服用后接连大出血,后来流产。(11月16日《海峡导报》)
□贺成
两个患者,医院出现的问题相近,这实在很难让人相信是偶然。后者两次吃了医院拿回来的药后,结果两次大出血,即使不是拿错药,也让人怀疑医生是否开错了,而这也是医院的问题。
然而我们始终没看到院方领导站出来说话,而是任凭开药者和医生拿专业来说得云山雾罩,即使在媒体介入后也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态度,可见医院的态度跟铁的硬度没有什么两样。
近年来,医生看错病、开错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耐人寻味的是,面对这样的错,医院却始终能保持强硬的态度。这不禁让人要问:谁给了医院铁一般的态度?
正当记者采访陈先生时,他的妻子小林接到卫生部门的电话,称可以帮他们夫妇俩和医院进行调解。表面上看,这是卫生部门对患者的关怀,实际上,应该说是给医院“擦屁股”。
事情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卫生部门更需要做的是启动问责或者调查程序,而不是反过来给医院当说客。由此,到底谁给了医院铁一般的态度,就不难回答了。
卫生部门作为监管部门,一旦放弃了对医院的监管,甚至还像护犊子一样护着他们,就可能让他们犯错后还死不认错,甚至心安理得。这不仅是一种失职,还会让医院继续犯错,产生更尖锐的医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