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林
最近,有一些人自称要“讨薪”。厦门劳动监察部门调查后却发现,这些案件都是建筑领域小包工头自导自演,以讨薪为幌子,实质上是索要工程尾款,其行为是不正当的。(1月13日《海峡导报》)
因为工程尾款而扯起讨薪的虎皮做大旗,确实是不正当,而且无形中影响到以后真正需要讨薪的“打工人”。
工程款发生纠纷,可以协商解决,可以到法院起诉,当然相关部门也应该加以关注,但是与“讨薪”混淆,实属不该。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厦门等各个城市把欠薪问题摆到了突出位置来抓,尤其是岁末年终,更是不遗余力来为讨薪者撑腰。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关于讨薪的话题都能成功吸引关注并引发跟进。这是展示人文关怀的暖心举动,但它决不是一个框,啥都可以往里装。
这么折腾,相关的“效果”是有了,让一个工程款纠纷变成了备受关注的“讨薪”话题,但这么一次两次,却可能把讨薪玩成了“狼来了”的游戏。
对欠薪问题保持足够的社会关注,让拖欠薪酬者感觉到舆论压力,这是给讨薪者的道义支持。如果允许对“讨薪”话题张冠李戴,那么无论是相关部门还是市民早晚会产生疲劳感。如果讨薪真的被折腾成“狼来了”,谁敢保证当真正的讨薪出现时我们不会在心里画一个问号,不会因为问号而让该有的行动有所迟疑?而如果这样的迟疑导致了一些后果,到时谁又该为此负责,谁又能负得起责任?
小孩子恶作剧玩“狼来了”都要引起重视,一些小包工头的做法显然也不能无视。这些做法背后折射的一些问题值得探讨,比如年终时节,各种工程款包括工程尾款引发的纠纷,要怎样才能降到最低,从源头上减少由此引发的各类“讨款秀”;而这类问题应该怎样和工人的讨薪分别处理,寻找各自的规律。
对“讨薪”要重视也要防止混淆,而且防止混淆的意义不亚于帮“打工人”及时足额拿到工资,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在为真正的讨薪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