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国鹏
1月19日清早,有市民在厦门金尚路和嘉禾路各发现一名年轻男子静静躺在地上,救护人员到现场一看,原来他们只是喝高了!而躺在金尚路的男子,甚至在救护车赶到之后,睡眼惺忪地在花圃旁“方便”,可谓丑态毕露。(1月20日《海峡导报》)
酒桌上酒到杯干,红的白的啤的三种全会,堪称“慷慨豪迈”;酒后天当被地当床甚至把花圃当茅房,更是放荡不羁。不过,我们想知道,酒醒之后,男子究竟是会为自己先前的表现颇有“魏晋之风”而沾沾自喜还是面红耳赤无颜见江东熟人?
酒醉之后不只是闹出笑话引来皱眉围观那么简单,大冷天醉倒在街头对自己的身体没什么好处,万一造成交通事故更是后果不堪设想,就算运气足够好,可以自动屏蔽上述伤害,也说不定会引来“杀醉猪”者对财产的觊觎,这也并非没有前车之鉴。
凡事不能过度,饮酒更是如此,毕竟,这样的笑话可不是第一次见。导报上个月18日刚报道过一些醉酒者的“众生相”:有的直接躺路面上,有的爬上护栏摇晃,有的坐在马路上“思考人生”,种种表现实在令人无语。原以为借助曝光加劝导会让喜好杯中物的市民引以为戒有所收敛,谁知道竟然又有更荒唐的酒后笑话出现,你说大家究竟是该感叹酒的魅力,还是该斥责某些人的自控能力太低?
吐槽不是目的,别再给这幅《酒后闹剧图》增添新的素材才是关键。尤其现在又逢岁末年初,单位的尾牙宴已经排上日程,和长期未见的亲朋好友相聚的机会也来了,如果总是这样不加克制,能不能喝出感情还有待商榷,但显然会喝出更多的笑话甚至悲剧。
既然无酒不成宴席,要求彻底和酒杯说“拜拜”很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在酒桌上肆意地放纵自己。“酒要少吃事要多知”、“感情并非一定要靠酒来衡量”、“劝酒也可能劝出官司”、“要放开喝就一定要有善后预案”……这一句一句的金玉良言,掰开揉碎可以熬成一碗浓浓的“醒酒汤”,防醉效果绝对一流。唯一需要的,就是请市民尤其是那些与酒频繁结缘的市民在喝酒之前,别忘了先干上一碗。
毕竟,最近的《酒后闹剧图》已经够震撼,希望这个岁末年初,不要再有太多的“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