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国鹏
“十一”黄金周,厦门赚了一个盆满钵满,但17.55亿元的高收入难以掩盖旅游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双双下降的现实,数钱数到手抽筋的兴奋劲儿过去之后,下面显然应该进入反思时间了。
虽说这个黄金周游客人数下降并非是厦门独有现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多个国内知名景区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但这显然不是厦门自我安慰的理由。要知道,黄金周做了减法,并不意味着问题就少了,更不代表着需要关注的地方就少了,相反,越是这样越应该进行更加认真地思考,好好检查一下这个黄金周的得与失,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反思。
有多少问题是厦门和其他旅游城市必须要面对的共性问题,又有多少厦门自身的原因?厦门自身的问题中又有多少可以归结为客观因素,又有多少是主观努力不到位?交通问题固然会影响黄金周的客流量,但除此之外,游客对厦门又有哪些意见?接下来又该如何改进?
剖析得再细一些,各个景区之间在接待游客方面有什么差距?相较于鼓浪屿在吸引游客方面的一枝独秀,厦门其他景区究竟差在什么地方?再有,“受理旅游投诉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固然可以让厦门小小地自豪一把,但旅游大环境可以让游客点赞的同时,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不是也能与现实要求合拍?厦门有没有足够的实力与策略让游客掏腰包消费?这个黄金周又会对厦门旅游产业升级带来多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个久负盛名的旅游城市,把旅游经济做大做强是厦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要做到这一点显然离不开自我反思。每个长假都是厦门旅游的一场“盛宴”,但咱不能吃完一抹嘴就算了,或许,相较于这个黄金周出乎意料地做了减法,如何做好反思的加法更值得关注,毕竟,反思得越到位发现的问题越多,游客的满意度才会越高,吸引力才能越大,才能给厦门旅游经济的发展再添一把火。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