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5月21日讯 (作者 老鬼)厦门市从1996年开始实施公共场所禁烟,但是15年来,只有15家违规企业、5个违章个人受到行政处罚。昨日,市政协委员视察禁烟工作时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地方立法“动真格”。据悉,从今年6月1日起,厦门将首先在市、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室内工作场所和政务大厅、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全面禁烟。(5月19日《海峡导报》)
15年来,只有15家违规企业、5个违章个人受到行政处罚。这样的一个禁烟成绩对于堂堂的厦门来说真够“惨淡经营”的了。这也说明了一点,以前所谓公共场合禁烟的“令箭”实际上已经沦落成“鸡毛”。在执行过程中总是不停地“狼来了”“狼来了”,不仅社会早已麻痹,群众更是早就不当一回事了。而这样的“习惯成自然”更将会严重影响到这次 “禁烟令”的执行落实,因此,要让这次“禁烟令”不再成“鸡毛”,厦门必须来一次“立木为信”。
政府每一项法规制度要想推行开来,就必须形成一种威慑力,让人产生敬畏,才会遵照执行。而这种威慑力就是严厉地按章处罚。但厦门市15年仅仅处罚了15家单位、5名个人,这样的“处罚成绩”能形成什么威慑力?我们都心知肚明,这并不是因为触犯制度的少。而是因为多,甚至“法不责众”。更是因为在许多人看来,“吸根烟”不值得小题大做。制度的阀门一松懈,也就意味着全线崩溃。于是这项制度也就成为实际上的一张废纸,不仅烟没禁成,法规的严肃性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要让这次禁烟成功,首要的就是立信为本,要让社会经受一次 “狼真的来了”的伤痛,有了伤痛,才能“吃一堑长一智”。看到了这“令箭”真的能伤人,人们才再不会拿着这样的“令箭”当“鸡毛”了。法规从来并不是为了处罚人的,它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人遵守,但要让人们形成敬畏和自觉,又必须落实到严厉处罚上,这也就是我们法律法规的共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