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泗洪县纪委公开招募了68名“特别监督员”,让他们对党员干部8小时工作之外进行隐性监督,随时向纪委举报。泗洪纪委称此举是为扩大群众监督路径。(新京报3月5日)
身份保密、任务机密、行动诡异、单线联系、茶馆接头、暗号联络……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十有八九让人联想到他们的身份:便衣、卧底、特务、别动队、克格勃、地下工作者。也真佩服泗洪县纪委的“拿来主义”,虚心借鉴秘密组织的手段,组建了一支“便衣纪检”队伍,让他们采取盯梢、暗访、跟踪等方式,对官员8小时之外的生活进行“隐形监督”和“秘密调查”,从而产生巨大的威慑作用,足以令所有官员提心吊胆、如履薄冰,惶惶然如惊弓之鸟。如此反腐,效果如何,有待今后观察;只是,现在就要当心的是,别把“便衣纪检”弄成了“锦衣卫”。
据说,这68名“便衣纪检”,分布在全县城乡的各个行业、部门和单位,他们经过一对一的培训,拥有各自的密码代号,只和上司发生单线联系,因此,他们身份保密、任务保密、行踪保密,就工作和生活在你我他的身边,或者还是你的同事、朋友乃至家人,当你和他称兄道弟、掏胆挖心的时候,说不定,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时就被记录在案。看看一名“便衣纪检”的心态,就可以窥见他们的厉害之处:因车辆管理收费问题,一名“便衣纪检”曾被多次为难过,现在,他直接对主管部门领导说,你要这样,就别怪我举报你,我直接向纪委投诉你,你们就害怕了。这名“便衣纪检”不无得意地说,“便衣”身份让自己活得“更硬气”。
虽说“便衣纪检”除了被要求严守秘密外,特别强调了不能以特殊身份采取威胁、恐吓、暗示等手段进行欺骗或对监督者敲诈勒索等,但这种组织构架,天然地无法克服这些弊端。道理很简单,所有见不得阳光的行为,都得在黑暗中偷偷摸摸进行,免不了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甚至使用旁门左道,邪端异术。由于是秘密组织,肩负特殊任务,又是单线联系,谁来制约、监督他们的权力,这真是一个问题。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况且,“便衣纪检”还有不薄的津贴补助以及案件经费提成,在物质利益的刺激下,想让他们不违法违规、不侵犯隐私、不采取窃听等手段都难。
这不仅让人想起了明朝的“锦衣卫”。 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集天下号令于一身,率先设立锦衣卫以监视官民。此后,历代皇帝又设东厂监视锦衣卫,再设西厂监视锦衣卫和东厂,复设内行厂监视锦衣卫和东西厂,甚至利用江湖流氓建构更为庞大的眼线和告密网络。这些特务组织,既防范官员的一举一动,也监视百姓的柴米油盐,弄得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到后来,他们凭着特权,胡作非为,不惜罗织罪名,诬陷忠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大行满足私欲己利之实。当然,“便衣纪检”和“锦衣卫”有着本质区别,但若对他们的权力不加以限制和制约,也有背离初衷之虞。
至于“便衣纪检”的工作成效,连他们自己也不甚满意。他们的监督目标,更多是监督村务落实、干部工作作风和大操大办等“看得见的腐败”。对这类问题的监督,完全可以公开、透明、大张旗鼓进行,那里用得着“裹着围巾、戴着口罩、半遮着脸”进行。老百姓最痛恨的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盲目决策、折腾百姓等核心腐败,他们无从监督也无能为力。正像当地官员说的那样:该制度的成效有多大,其实无从考证,也就是只能打些苍蝇,打不了老虎。
这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些部门不在反腐的要害问题上做文章,总喜欢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兜圈子。比如,向干部赠送“廉政挂历”,在银行设置“廉政账户”,开展公务员比唱“廉政歌曲”大赛,组织党政一把手夫人到监狱“观廉”,逢年过节发送“廉正短信”,举行领导干部“廉政宣誓”……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微微。正因如此,这些“反腐秀”大多是“短命工程”,一阵风就刮过去了。然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却不可小视:花费了巨大的物力、人力和精力不说,容易给社会造成反腐斗争已经沦为形式化、表面化、庸俗化和游戏化的感觉,也让贪官污吏见多不怪,心灵麻木,增强抗击反腐“免疫功能”,提高应对监察监督技巧。
反腐败问题,还是要回到中央确定的方针和原则上来,就是一靠教育,二靠制度,三靠监督。所谓“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做法,有损于反腐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威慑性,还是不要的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