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9月3日讯 (作者 程绍德)日前,记者获悉,福州正在进行店牌店招整治。全市四城区今年要完成18条道路的店牌店招整改。这些一模一样的“标准”招牌,引起榕城网友的热议。老板表示,招牌更换不利于彰显店铺自身的风格,而且整条路看过去招牌都一样,市民找起来也不方便。(9月1日《海峡都市报》)
招牌的历史十分久远,可能从有商家那天起就已经产生了。最原始的招牌上没有字,只能叫幌子什么的,后来有了字就叫字号,并逐渐形成一种文化。从古至今,街头的招牌基本上都符合现代广告学的理论,从单刀直入型到证明型、经济型、暗示型、宣言型等,可谓千姿百态、无所不包。尤其是在那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里,更是可以领略到招牌文化之美、招牌技巧之绝。招牌文化,已经成为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然而政府不惜花费大量资金将全市四城区18条道路的店牌店招统一按照新标准整改。如此一来,是让人觉得干净了,也整齐了,但这些招牌的特色却没有了,文化味也随之消逝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文化是构成人类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化。一个城市乃至同一条马路上,店家经营的内容千差万别,而招牌却是千篇一律,这哪里还能体现出各自的独特性和多样化?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商家都希望自己的招牌与众不同,在自己感到赏心悦目的同时,也给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从市容市貌来说,各具特色的招牌不仅是商业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便于消费者识别和选择,同时也是城市的一道文化风景,怎么就影响市容了呢?
眼下确实有一些招牌不合规范,甚至影响到市容、安全等,必须推倒重来。但是,要求所有的招牌都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实在是有些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