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政治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迷宫。进入这个宫殿的人,往往会得到不同的评价,心中牵挂着老百姓的是“政治家”,朝思暮想个人得失的被称作“政客”。
人们不难看到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智慧和愚妄的格斗,公益与私利的纠葛。伶牙俐齿、冠冕堂皇、引经据典的政治人物如英国首相布莱尔,可能在为自己尚未付清按揭的几套房子发愁,并且以不露痕迹的方式,依照体制所允许的运作方式,为卸任后的生计着想;而口出真言、身着军装、朴实无华、威严庄重的政治人物如卡斯特罗,可能在任何时刻都在思索古巴的命运,思索美国的下一个招术,并且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去告诉世界一个真相。
但是,政治还是有清明和混沌之区别。社会越开放,政治家或者政客都被视为从事政治专业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大众“接受”或者“摈弃”。
政治,是可以做到清明的。清是清楚的清,明是明了的明,清明的对象当然是大众。他们不能亲自登台演出,但能看清楚台上在演什么、怎么演,美行和丑闻一一展露。
政治的清明与政治家的清白,是两码事。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买爵”丑闻,展露的是即便在老牌的议会制国家,也不能保证政治家的清白。但社会的开放,可以成为政治清明的一个保障。从布莱尔为获得政治献金而出售爵位,到利维勋爵因涉嫌妨碍司法公正而被捕,到首相大人接受警方两次约见,再到目前56%的人希望布莱尔立即走人的民意测验,全部与时俱“见”,老百姓看得清清楚楚,愤怒或者当下酒菜调侃。
政治上要做到清明,媒体“侦查员”功不可没。英国政坛的许多丑闻恶行,都是新闻记者不遗余力挖掘出来的,而不是反对党监督出来的。布莱尔上台后,他首先感激媒体,不时地把总编辑请到唐宁街10号倒茶敬酒,让幕僚检索出全国140多名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打打电话问问好。他很清楚,他能坐上首相宝座,除了其建设性的政策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媒体挖出了保守党的许多丑闻,比如内阁大臣利用职权换取在巴黎豪华酒店住一周的待遇,虽然算下来只有两千英镑的贿金,但“受贿”、“腐败”这些标签还是贴在梅杰政府身上了。
布莱尔政府一样经受着媒体舆论的炙烤。
他的工贸大臣因为秘书发了大灾难是淹没坏消息的电子邮件而下台;他的教育大臣因为帮女朋友的保姆办绿卡给签证官员打了一个电话而下台;他最亲密的朋友、现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逊,因无息借钱买房而给债主安排官位、给所属部门公务员打招呼过问商人入籍之事而两度下台;首相夫人为买房子不交中介费而给澳洲小混混自由进出首相府的特权,均被媒体曝光。现在,他利用授爵推荐特权为工党拉赞助的丑闻又被揭露,受到媒体的追问,大众的质疑,反对党的抨击。布莱尔,已被有的人标签为“尼克松第二”。
再好的制度也不能完全保证官员清白,但制度设计得好,还是可以做到政治清明的。清明的政治,反过来会让政治家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清白。
(白烁 资深时事评论员)